孩子出走玩遊戲 家長除了“吹鬍子瞪眼”還能做啥

  近日,浙江温嶺市一名12歲的男孩玩手機遊戲被父母打罵之後,留下一封告別信,負氣出門,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萬幸,不久之後男孩就被警察找到並送回了家。不可忽視的是,不少青少年把電子競技當成了夢想,像新聞中這樣的孩子絕不在少數。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電子競技確實是擁有巨大潛力的新興項目。在雅加達亞運會上,電子競技中國代表隊就斬獲兩金一銀,讓國歌唱響;2018年和2019年IG和FPX兩家電競俱樂部更是相繼代表中國獲得英雄聯盟的世界冠軍,在國內掀起巨大反響。電子競技早非“吳下阿蒙”,通過互聯網產業的賦能,靠電子競技賺錢並非“水中撈月”。

  不過,除了良好的前景,我們還要看到,遊戲產品作為互聯網企業以商業為主要目的開發的“吸金利器”,擁有非常強大的致癮性,很容易讓玩家不眠不休、日夜顛倒地投入其中,直至“為伊消得人憔悴”。

  而且,青少年夢想的職業電子競技絕非玩遊戲、娛樂消遣那麼簡單,其原理和許多腦力競技項目相似,涉及非常複雜的手、眼、腦的協調,考驗玩家的反應速度、策略計算、團隊配合甚至是空間想象能力,可以説需要“萬里挑一”的天賦才能以此為職業。就像街頭籃球愛好者很難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愛打遊戲”離職業電子競技還有很長距離。

  天賦之外,職業電子競技還需要大量的練習,頂級電競選手Ming(史森明)一天要在小黑屋裏不眠不休打遊戲14個小時,幾乎沒有任何個人時間。高強度訓練帶來後果就是,電子競技選手往往患有嚴重的職業病。今年6月,知名電子競技職業選手UZI(簡自豪)遺憾退役,原因就是其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還有手傷和腰傷,讓他無法保持狀態參賽。可以説,電子競技行當火爆,但其中的付出也是“冷暖自知”。

  所以,青少年能不能參加電子競技,需要衡量天賦資本、身體資本,從而評價其職業前景,絕不是小朋友腦袋中幻想的“説走就走的旅行”。家長要充分了解行業情況、陳明利弊,並引導孩子的想法。

  但是,為什麼更多的家長只會非打即罵呢?這就涉及家庭教育普遍的兩個缺位。

  其一,便是家庭教育的溝通缺位。網劇《隱秘的角落》的熱播,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對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看重孩子的服從和自己的控制力,卻忽視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在青少年追求自我實現的社會潮流中,單向度的控制導致諸多家庭問題,甚至釀成悲劇。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繫,學會“講道理”而不是“甩臉色”,是家長的“必修課”。

  其二,數字化教育的缺位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人不想成為“互聯網難民”,就只能學會數字化生活,與信息產品和諧共處。在這個層面上,一些家長不僅不瞭解互聯網,甚至有些抗拒瞭解互聯網。説到電子競技,更是一問三不知,只知道這是一個“壞東西”。連了解都不瞭解,就更別提正確引導了。

  尼葛洛龐帝提出了“數字化生活”的設想,面對不斷湧來的技術革新潮流,人們必然是要不斷適應的。而“孩子想要當職業電競選手”的難題,便是技術對家長傳統教育觀念的一波衝擊。放下固有成見,多接觸新事物,放棄“吹鬍子瞪眼”的居高臨下,如此家長才能不斷“與時俱進”,與孩子實現應有的溝通。

  陳禹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出走玩遊戲 家長除了“吹鬍子瞪眼”還能做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