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階段的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發展特別迅速。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孩子變得很難管了。之前還是父母説什麼就是什麼,到這個年齡階段就會開始和父母唱反調,會和父母頂嘴了。比如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你叫他吃他可能會説''我不要吃'',你放下了,隔一會兒他又自己跑過來吃;你對孩子説不要在沙發上亂蹦亂跳,會摔跤,他反而跳得更起勁;你對孩子説不要在家裏大吼大叫,再不聽就要打他,結果你象徵性地輕輕拍了他,他反而重重地打你……
都説青春期叛逆,但其實早在學前期,就有這樣一個''叛逆期''了——3—5歲階段是人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個顯著的心理發展特點是自我意識增強,有了''我''的概念。如果父母這個階段孩子的説話,便會發現孩子説話更多使用''我''這個詞了。
當孩子能學着更準確地從環境中區別出''誰''的時候,他們就進入到了''衝動''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只管自己的感覺和體會,不是他們擁有衝動,而是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衝動。
''我''的意識的產生,使得孩子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不再是簡單地聽從父母,從而導致可能與父母產生對抗。前一個階段,孩子雖然已經發展了部分語言,大腦也得到較大發展,能與環境進行互動,但從心理層面而言,幼兒期階段的這種互動更多地體現為依從式的互動——如同動物也會有對環境的探索,會有語言的交流——談不上真正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把這一階段稱之為''身體探索''。舉個簡單的例子,1—3歲階段的孩子,看見烏龜想買,父母不打算買,孩子可能會吵鬧一陣,但父母提出去遊樂園玩,孩子可能高興地叫着去遊樂園玩,便把買烏龜的事忘了,也就是説孩子只是在看見烏龜後產生了買烏龜的想法,並不是真的發自內心想買。
但是,如果一個3-5歲的孩子説他想買一隻海龜,他的父母再去遊樂園可能就沒用了。他可能會説他想買只烏龜。即使父母走了,他也可能會追着他們,或者跟在他們的後面表達不滿。這説明孩子的想法已經是發自內心的,帶着他的個人感情在裏面,不僅是環境造成的,所以不會輕易改變。家長要明白,現階段孩子表現出的“管理難”是成長的必然。這時,在處理孩子的想法和要求時,他們不能再簡單地以哄騙或命令的方式來處理。他們需要和孩子們有更多的交流。父母努力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觀點。如果他們不能意識到或同意孩子的想法,他們可以通過推理來交流和談判,解釋原因。如果孩子們還不講理,他們可能需要接受一些批評和懲罰。
許多次在公共場合看到有小孩吵鬧,不聽父母話,父母怎麼哄,甚至嚇唬都沒用,父母作勢打了孩子幾下,孩子竟然對父母拳腳相加,毫無顧忌。這種情況便是平常父母對孩子的約束不足。父母不要指望平常在家寵溺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到了公共場合,當孩子表現出任性和不合時宜的行為,顯得缺乏教養時,才希望教育孩子收斂,突然打他就會聽話——教育是需要時間培養良好習慣的!而好習慣的養成在於日常始終如一的要求,家人一致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