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父母都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孩子的身上都有着大量的父母的印記。
但是在網絡上,可以發現有些人對“父母”這一社會角色持相反的觀點:
他們認為把孩子所有的缺點和問題都歸因於父母是不正確的,孩子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都賴父母?
首先,這種觀點有正確的一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雖然有很大的影響,但其他因素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伴羣體、學校環境、教師等等,凡是跟孩子有所接觸的,都或多或少地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但其也有錯誤的一面,孩子出生於父母,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孩子不僅長得像父母,而且氣質也很有可能遺傳了父母中的某一位。
例如易怒易躁或是安靜沉穩等等,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的發展有先見之明。
如果觀察到孩子有可能形成不好的性格特徵,就應該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根據他們的氣質特點量身定製一套合理的教養方式。
從這一點來説,父母必須負首要責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特徵、自我概念、價值觀、態度、性別化、社會化等各方面都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發展的引路人,有時候也可以成為決定者。
在很多新聞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支持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相反,父母一意孤行則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引導者,他們為孩子鋪路,卻從不命令他們該走哪條路。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或是因為自己的人生就是被父母操控的人生,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則成為了決定者,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就給孩子制定各種規則,下達各種命令,如果孩子不服從,輕則責罵、訓斥,重則鞭打,甚至打得傷痕累累。
這樣的父母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大概率會成為一個沒有自主性、沒有勇氣去拼搏的人。
因此,家長管得太多,是孩子主動性缺乏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論述,基於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也基於無數生活中現實的例子。
觀察那些敢拼敢闖,敢於表達感情,敢於表達訴求的人,我們發現他們有着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一個比較寬鬆的家庭環境。
有可能不是很和睦幸福,但卻真的很寬鬆,這樣的家庭環境有利於讓孩子發展其自主性。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什麼是自己能夠做的,什麼又是做不到的,由此對自己的能力形成了清晰的認識。
又由於孩子被鼓勵去親自體驗各種活動,因此他們形成了探索的慾望,長大以後也更加願意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從而發揮其創造性。
觀察那些依賴性強、膽怯退縮的人,可以發現他們的家庭中充滿了決定的力量,並且由父母一手掌控。
這裏存在着兩種極端,一種是不允許他們去做,另一種是不敢他們去做。
前者是專制型的家長,他們只按照自己的觀點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因此孩子的很多要求他們都會拒絕,因此自主性自然就無從發展。
後者是溺愛型的家長,他們怕孩子受到傷害,怕他們出意外,因此也不希望他們進行這樣那樣的活動,希望他們永遠是個小孩,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
但無論是專制型還是溺愛型,家長都是管得太多,扮演着決定者的角色。
他們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因此孩子必然會缺乏主動性,須知主動性是自己在無數次的主動地做決策的過程中形成的。
對於家長來説,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是你們愛的結晶,但他所處的時代必然與你們的觀念格格不入。
家長的舊的觀念只適用於和他們同時代出生的孩子,卻不適用於現在和以後出生的孩子。與時俱進,將自己融入時代發展的潮流中,才能保證孩子擁有健全的心智,才能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對於那些控制慾極強的父母來説,離開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説不定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幾年後你會發現,沒有你們的管教,孩子説不定更加優秀。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