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跟孩子講道理了:擅長“邊門效應”的家長,才能讓娃更懂事
“你為什麼要摔雞蛋!”
“地板被你弄髒了還不是我來擦!”
“你這樣做太讓媽媽傷心了!”
夜班歸來,我剛出電梯就聽到隔壁家長在教育孩子,聲音之大貫穿上下五層樓,而我也被迫聽全了來龍去脈。無非是小孩子不懂事,拿着雞蛋隨地砸,估計是跟電視機裏學的。家長明顯被氣得不輕,但還是耐着性子跟娃講道理,然而小傢伙根本左耳進右耳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眼看家長越説越生氣,一場戰爭就要升級,我連忙上去敲了門。
倒不是我多管閒事,而是我們屬於老社區,鄰里關係都特別好,還保留着傳統的鄰里關係。小傢伙平常見了我都激動地叫“姨姨”,如今不管不問反而説不過去。
編輯
進門後,我就拉着小傢伙的手問她:“你知道雞蛋裏面能孵出什麼嗎?”見小傢伙搖搖頭,我就打開手機讓他看毛茸茸的小雞,他立刻“哇”了一聲。
我又告訴他:“是不是很可愛?但是你若是打碎了,小雞可就出不來了。”小傢伙立刻明白了,跟我信誓旦旦保證,以後再也不拿雞蛋玩耍了,他要保護好雞蛋。
事後,我告訴鄰居,這就是兒童心理學中的“邊門效應”,比起講道理,這一招才能讓孩子更懂事,也更加容易接受。
什麼是邊門效應?
編輯
所謂邊門效應,就是通過間接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比如雞蛋事件,直接告訴孩子不要打碎雞蛋,會讓孩子產生疑惑:為什麼不能打碎?弄髒地板你擦一下就行了?打碎雞蛋多好玩?你越不讓我打碎我就偏要打碎!雖然面對這種熊孩子,直接揍一頓就好了,但捱打會給孩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而且最終也無法抹去孩子心中的疑問,很可能重複再犯。
對比之下,利用邊門效應就能得到完美的解決方式。
家長要弄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保護雞蛋不被摔碎,既然如此,那不如就利用孩子的愛心,讓他主動對雞蛋產生愛意。方法就是告訴孩子,雞蛋有多可愛,會孵出毛茸茸的小雞仔,那孩子自然就會選擇主動保護了。
編輯
這種間接方法比直接提要求要更容易被接受。孩子年齡小,很多時候更喜歡跟家長對着幹,一味講道理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畢竟道理是最為枯燥的。
當然,這裏也要提醒下各位家長,言語生動非常重要,注意提高跟孩子交流時的表達方式,這些都足以改變孩子的想法,不要偷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