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這4種教育千萬不能少,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前兩天,小希在微博上刷到一則“小學生拿第一份工資請父母吃飯”視頻,深受觸動。
拿到錢之後,小姑娘沒有想着給自己買零食或衣服,轉頭請父母吃了一頓飯。
在吃飯的過程中,一家三口其樂融融,還時不時地碰杯慶祝。
最後結賬時,爸爸問道女孩“心疼不心疼”時,小女孩滿臉笑意地説:
“掙錢就是為你們花的”。
據説女孩父母本想讓孩子體驗下掙錢的不易,但沒想到孩子不僅做得有模有樣,還懂得“烏鴉反哺”。
用第一份工資請他們吃飯,這真是一個意外又驚喜的收穫~
對此,很多網友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
我的天哪,這要是我的小棉襖,我當場就得淚流滿面,掏了我的心哪這是!
有孝心的好姑娘,平時家庭教育和氛圍一定好好......
看完這個視頻,大家都很問問這對父母:究竟是怎麼養的娃,居然這麼優秀!
其實優秀沒有統一標準,但只要家長們肯用心,給到孩子寬容又有愛的成長環境,他們都能茁壯成長,綻放自己的光芒。
給到孩子適當的“吃苦”鍛鍊
吃苦不是目的,鍛鍊孩子的獨立品質才是終極奧義。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簡而言之,就是缺乏了堅毅精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堅毅精神能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如何讓孩子吃苦,吃什麼樣的苦?以下幾點,和家長們分享。
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着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
節日裏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適當讓孩子幹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捱餓。
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裏或到外面打工,鍛鍊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正是這些細水流長的“吃苦”教育,才給了孩子展翅翱翔的勇敢與底氣,讓他不懼前路風雨,一往無前。
父母也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讓孩子吃苦,其實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奠牢根基!
教會孩子感恩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更是在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
但現實是生活中,家長們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一切,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卻忘了教會孩子感恩和給予的權利。
但過猶不及,家長的愛太過濃密、付出越多,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就像電視劇《帶着爸爸留學》中,孫紅雷所飾演的爸爸,不放心兒子去國外留學,一路相隨,打點起居,甚至從槍口救下兒子性命。
可兒子呢?他因為爸爸吹了幾句牛感覺臉上掛不住,負氣下車狂奔,把只會幾句夾生英語的爸爸丟在深更半夜的美國曠野裏。他失戀鬧情緒,掛科鬧情緒,當得知自己不是爸爸的親生兒子時,更是整天耷拉着死羊臉,懟天懟地。
最後,爸爸憤怒了,他罵起兒子:“我們欠你了嗎?這十九年我們照死了愛着你呢,我們不欠你什麼。”
這一番話最終罵醒了兒子。其實,許多孩子也是這樣,但凡受了點委屈,就感覺全世界欠了他。他不尊重父母,忽視身邊人對他的好,不懂得體諒別人。長大了,還會繼續啃老。
曾見一個新聞,25歲的留學生汪某,因母親失業無錢供養他,他竟在機場捅了母親9刀致死。某高中男生因為索要名牌手機不成,命老父當街下跪,狂扇耳光。
白眼狼,往往都是養出來的。孩子的本性是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溺愛孩子,使他習慣於做焦點,將得到的一切視作理所應當。
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令人心寒。
當然,也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可以放寬一點,長大後再嚴格一點”,或者是“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
其實不然,因為“樹大看苗,人大看小“。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
尼采説:“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父母創造機會讓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激,他會一天比一天獲得愛的能力。
感恩,是愛的傳承。孩子心中有愛,生活在陽光裏。
還記得央視以前的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視頻剛開始,一位媽媽再給孩子洗腳講故事,洗過之後又出去打水給婆婆洗腳,孩子跑出去看到這一幕,於是偷偷去打了水。媽媽到了孩子的房間裏,沒看見他,一轉眼,孩子端着水盆走了過來,“媽媽洗腳”!
這就是愛的傳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當你自己懂得感恩,能夠付出愛。
那孩子也感覺到這份愛,也會去感恩。
可以説,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一生的福氣。
允許孩子犯錯
在這些年的諮詢生涯裏,小編髮現,很多家長內心都想擁有一個“不會犯錯的孩子”。
這些家長最經典的表現是:只要孩子做錯一點兒就會很在屁股後面叮囑和矯正,生怕這些錯誤會影響孩子的以後。但各位家長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其實,孩子好奇心比較重,並且喜歡做嘗試。只要他一睜開眼睛,就會開始到處探索。孩童時期,由於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接觸,自然避免不了出錯。那假如父母每次都嚴厲地呵斥“不準”或“危險”這類的話,時間長了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不自信,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了。最後,他確實會如父母所願,變成一個不會犯錯的乖孩子,但同時,也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於心中。那我們要如何避免此情況發生呢?
這裏給大家4點建議:
1.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孩子天生就具備探索精神,凡事都要親自嘗試一下,才會願意相信這是事實。即便我們對孩子説:“這個杯子裏面的水很燙”,他也不會相信,非要摸一下被燙到了,他才會相信你説的話,而這些在家長眼裏調皮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執着與探究的精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孩子犯錯,實際上就是給孩子建立不怕失敗,敢於嘗試的品質。
2.不要把“不可以”掛在嘴邊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所以不要總是把“不可以”掛在嘴邊,這不是在保護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並給孩子一些吸收和練習的時間,相信孩子肯定會做得很好。
3.鼓勵孩子承認錯誤
假如孩子真的犯錯了,家長先不要去責備孩子,而是應該耐心教導,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他們明白犯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並且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敢於承認就是好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各位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否則就會讓孩子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隱瞞自己的錯誤。
4.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記住,不論自己多麼生氣,多麼惱火,一定要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比如“壞孩子”“惹禍精”等等。我們可以先和孩子都平靜一下,當大家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再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他的錯誤,並給予孩子一些改正的建議,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説出他的想法,從而更好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面對犯錯的態度,只有允許孩子犯錯,多讓孩子嘗試,才能讓他們不斷成長進步!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毋庸置疑,每一個孩子,都寄予了父母無數的期望。
但當期望過了度,也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高飛的枷鎖。
因為很多時候,家長所謂的期望就是讓孩子,承載了自己曾經沒有實現過的夢想,讓孩子來幫實現。
而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或者有某方面的缺失時,家長的失望也是溢於言表的。
但其實,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做自己,找到自身閃光點,並不斷地發光發熱。
就像電影《叫我第一名》中的男主,從小患有妥瑞氏症,手腳會不受控制地亂動,還會發出怪叫。
遭到周圍老師同學的異樣眼光,連父親也對他失望透頂。
雖然男主最後無法戰勝病魔,但卻憑藉自身努力追夢成功,也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人生很圓滿。
小編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像電影中的媽媽一樣,不急於否定孩子,教會孩子勇敢追夢,直麪人生的風浪,活出自己的精彩。
養孩路漫漫,每一步都是家長們的一場修行。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在這條修行之路上,不斷進步和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彼此強大的依靠。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