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寶媽們都反映,寶寶到了4-5歲的時候,明顯不如原來聽話了,常常會違背媽媽意願:讓他往東,他非要往西。甚至有的寶寶還會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打完人自己卻先哭個不停,把全家都搞得天翻地覆的。
面對孩子的這種特殊執拗期,寶媽常常會束手無措,一味説教不管用,打罵孩子又捨不得,這讓不少媽媽犯了難,不知怎麼辦才好。
顧佳的共情式教育,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和孩子溝通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女主角顧佳帶着自己的兒子到幼兒園參加入學考試。在上流社會中,孩子的入學考試要求非常高,顧佳的兒子非常優秀,把前面的題都回答上來了。
可唯獨是到了最後一題,老師問:你知道我國的首都在哪裏嗎?
孩子大聲地呼喊道:在手臂上。
老師沒有聽到正確答案又問了一遍:我國的首都在哪裏?
可就這樣一句話,立馬激怒了孩子,孩子站起來大聲地呼喊着:在手臂上,在手臂上,説了多少遍了在手臂上。
老師説:不對,我國的首都在北京啊孩子。
孩子的情緒更加激動了一邊説一邊在一位男老師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就這樣失去了入學資格。
回到家後,女主角顧家沒有回家打罵孩子,而是對孩子説,寶寶你沒有錯,但是不能別人不聽你的就隨便咬人,這樣是不對的,你聽到了嗎?
孩子的情緒被稍微安撫下來,鑽到媽媽的懷裏。
電視劇中顧佳説過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是第一次給別人當媽,你也是第一次給別人當兒子,我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其實孩子到了四五歲這個年齡段,對大人説的一些東西不太理解,或者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自己不會表達,如果這時家長或者老師一個勁地質問或者打罵孩子,孩子很有可能走進一個死衚衕走不出來。
如果不尋求辦法或者出路來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就很有可能在以後走偏。
而顧佳採取的溝通方式就屬於“共情溝通”,不僅能有效調節孩子的負面情緒,還能讓孩子聽進去,聽得懂。
“共情”育兒法教育孩子,拉近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感同身受
第一階段:溝通交流
可能很多媽媽不懂什麼叫做“共情”育兒法,簡單來説,就是媽媽在和寶寶説話時,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來命令孩子。
我是你媽媽,你必須聽我的,這種獨斷和專制在孩子面前是萬萬不可取的。
在和孩子溝通中我們要採用一種兩個人都很放鬆的狀態,就像朋友一樣互相訴説自己的情緒,但是如果遇到説不通的寶寶,我們也沒有必要強行讓寶寶接受這種習慣。
第二階段:以身作則
第一階段的溝通交流如果行不通的話,寶媽就應該選擇第二種,以身作則的辦法,寶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身體力行和寶寶一起做生活中的小事。
很多寶媽會問:老師,孩子每天讀繪本的時候看見書上的小動物會害怕,尤其是瞪着大小眼的小動物。我很想知道如何能讓寶寶變得大膽一些呢?
其實這是大人的一種心態,在大人眼裏更希望讓寶寶自信大膽。
第三階段:建立信心
很多時候,寶媽是能夠感受到寶寶的不自信的。寶寶再打人,發脾氣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在保護自己。如果寶媽也能感受到寶寶的不自信,那麼寶媽就不會強迫寶寶做他不喜歡的事了。
寶媽學會“共情”育兒法了,面對寶寶的缺點也不要心急,要及時地糾正孩子的錯位,讓寶寶逐漸改變。
你教育孩子有哪些好辦法呢?多多和大家在評論區分享吧!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