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了,我們的身體會有很多不好的反應,比如頭昏腦脹、精神欠佳、昏昏欲睡、全身沉重等等,大多都是體內濕氣重了引起的。尤其到了氣温高的季節,大地的“水濕”被火熱之氣燻蒸而起,外界的濕氣也重了,根據天人相應的原則,體內的濕氣也“蠢蠢欲動”起來,這些表現也就更明顯了。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有點濕氣重,確實,濕氣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有的人一直在“祛濕”,可收效甚微,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如果做了祛濕的調理,卻感覺不到身體狀態的改善,一般都是祛濕方法不對造成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一點:濕氣也分為好幾種,並不是所有的“濕氣”都適用一種方法的。這才是祛濕而不奏效的根本原因。
《黃帝內經》説,“濕為陰邪,其性粘滯”。而後世醫家對“濕邪”的總結,更是多方完善,濕邪單獨侵襲我們機體其實是很少的,它大部分情況都是“聯合”其它外邪一起、或者在體內自行變化,呈現出多樣性。常見的,至少有如下三種“濕氣”,祛濕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1、 風濕:
在中醫的“外邪”裏,風是一種陽邪,並且是“百病之長”,風邪和濕邪相互交雜,在體內就形成“風濕”。一般來説,屬於風濕的“濕氣重”,多數以“新”出現,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風濕感冒”一類。
這類濕氣重,一般以身體沉重瘙癢、全身如同“裹”着一層衣物般朦朦朧朧。風濕的調理,治法應該是疏風祛濕,最常用的如《惠民和劑局方》的藿香正氣散,那是千古名方啊,用於風濕冒襲是非常合適2、 寒濕:
我們説到的大部分“濕氣重”,其實都屬於“寒濕”這一類。寒濕之邪,不一定就是寒邪和濕邪混雜的產物。更多時候,它是因為脾陽虛弱、水濕內生而來。因為陽虛生寒,再加上內生的水濕,因此叫做“寒濕”。
因此,屬於寒濕的去濕氣,大多數都是以健脾祛濕、益氣利水之法為主。總的就是從健脾着手以緩解其“寒”,運脾着手以祛除去“濕”。當然,也有很少部分的外寒內濕,這個本文不做展開討論。祛除寒濕的調理方法,山藥、薏米、芡實、砂仁等等,都是很不錯的、簡單實用的食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3、 濕熱:
相對來説,近些年“濕熱”已經比較少見了。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尤其在農村地區,每到夏季,濕熱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雙搶”期間,大家在滾燙水的稻田裏農作,頭頂是炎炎烈日,一天下來,全身都有一種被“泡化”的感覺。拉肚子、裏急後重等情況非常普遍。這是因為我們的現代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空調等防暑措施得到普及,“熱”相對就比較輕一些,從而濕熱之邪就更少了。屬於濕熱的濕氣重,調理起來其實很簡單,清熱祛濕而已。最常用的比如金銀花、蒲公英、西瓜、冬瓜等等,都是不錯的清熱祛濕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