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理念經久不衰
如今社會非常流行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斷舍離》中的一些理念。在收拾房間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斷舍離,瞬間會覺得房間清爽很多,從而自己的心情也會愉悦輕鬆。她的這種理念甚至可以植入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如果人們的思想也不斷的進行斷舍離,那一切都會變得既簡單而又美好,因此斷舍離的説法,經久不衰。
育兒中為什麼也可以採用《斷舍離》的理念
育兒,對於媽媽來講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工程,所有的媽媽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般從孕育寶寶開始,就學習着育兒知識,從孩子一出生就會事無鉅細的實施自己的教育步驟,而且不斷地對照書本、對照百度上的提法認真地執行着。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身上的問題與變化越來越多,情況越來越獨特時,媽媽們會很不解,也會更加無奈,總覺得我是按照書本上做的,或者自從有孩子以來我就堅持跟孩子一起養成某個好習慣,可是孩子為什麼卻偏偏遠離我的預期,媽媽們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用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孩子成長的每一點都絲毫不敢鬆懈,可結果卻不盡人意。
相反,當我們在孕育二寶的時候,好像一切都鬆弛了下來,一切也都簡單起來,也正是流行的那句:大寶照書養,二寶像豬養。似乎沒有那麼多精力給二寶,媽媽也懷揣着順其自然的想法。結果卻發現,我沒有天天給二寶講圖書,二寶反倒愛閲讀;我沒有天天給二寶講大道理,二寶反倒很懂事;我也沒有是點小事就幫助二寶,二寶反倒更獨立。
所以,從這樣的事例中,就會看出在育兒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減少焦慮,不要對孩子一絲一毫的行為思想不能放過,總覺得裏面有教育的大事件;家長還應該放下包袱,不要對孩子長大所處的環境充滿恐懼,於是就給孩子無止境地灌輸知識、道理。我們應該在育兒中也做到斷舍離,那樣不但家長會感覺輕鬆,孩子也會更出色。
育兒中斷舍離的方法:
第一、斷掉批評指責。
批評指責似乎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伴隨,當孩子不吃青菜的時候,媽媽會説不能不吃青菜,要不你長不高;當孩子不願去幼兒園的時候,媽媽會説不能不去幼兒園,你現在長大了;當孩子愛動愛跑的時候,媽媽會説你太愛動,就不能坐那待會。好像沒有一件不指責的,這樣下來,孩子表現出來的狀態不是膽小不自信,就是逆反整天跟媽媽對着幹。
如果媽媽斷掉批評指責,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家中其他成員繼續吃,表現出好吃的樣子,用環境去影響孩子,或者帶孩子看看相關的繪本,這樣孩子在這個過程會自我反思,自我成長,比批評指責要好。
第二、捨去講大道理。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什麼不吃青菜,就會缺乏營養,就會上火,這樣長期下來就會影響身體;什麼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就不能有好的工作,沒有好的工作就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總是一套套地不厭其煩的給孩子講,可是孩子會覺得以後很遙遠,跟他無關,根本聽不進去,而且還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我一直認為,身教重於言教,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愛閲讀的孩子,你就每天看書就好了;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愛鍛鍊的好習慣,你就每天堅持鍛鍊就行了;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你就做一個有禮貌的人,用行動去教育影響孩子比給孩子無休止的講大道理更有説服力。因為,孩子更喜歡自己去分析去模仿,看到了父母的行為,他就會更加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
第三、離開代替幫忙。
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年齡小,自己的事做不好,有些話表達不清楚;於是就不斷地代替幫忙,慢慢的孩子養成了,什麼事都不做了,話也懶得説了,家長又着急,指責孩子不會做事、不會説話。其實,都是家長從小不斷地代替孩子,不斷地給孩子幫忙造成的後果。
家長離開代替幫忙,讓孩子自己去做,可以適時地引導,這樣孩子會更獨立,生活能力會更強。其實,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從小沒人管,自己要管理自己,自己不僅要為自己服務,甚至還要為全家服務,這樣的孩子就是我們所説的讓大人省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