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鄰居朋友就前不久就跟我分享了這個事情,自己10歲的兒子有一天叫了自己一聲“媽”,雖然朋友覺得沒什麼不正常,但是突然少了一個“媽”字,還是覺得有點生疏和奇怪,從此之後兒子也就習慣了叫自己“媽”而不叫“媽媽”,朋友覺得不解,但是單單一個字的差別,也讓她感到與兒子的距離有點不同了,只是覺得兒子漸漸長大,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和自己分享瑣事,只是偶爾有事情的時候才會讓自己幫忙提建議,朋友説不上是什麼感覺,在跟我傾訴的時候,也不解的模樣。
像鄰居朋友這樣的情況,其實身邊很多寶媽朋友都有相似的經歷,僅僅一字之差,其實背後隱藏了很多現實。
從第一聽覺感受來看,“媽媽”和“媽”很明顯能感覺到距離的拉遠,孩子小時候都是從叫媽媽開始學起,後來變成媽,其實是告訴父母,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嚮往獨立成長了,從一種依賴媽媽的關係轉變為想要與媽媽平等相處的成熟感。
小時候,孩子都是聽從父母的指示,父母讓做什麼不讓做什麼,孩子都只能作為傾聽的一方,當他們出現獨立意識時,孩子就會想要以一個成熟獨立的身份和心態與父母平等交流,以達到輸出自己獨立意識的目的。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疊字“媽媽”到單字的“媽”,其實就是一種變化,當別的同學談論起自己母親時,用“我媽怎麼怎麼樣”而自己用“我媽媽怎麼怎麼樣”的字眼時,會感受到區別,孩子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以展現自己長大了。
3、與父母產生距離,有代溝
父母和孩子畢竟處於不同時代的人,小時候孩子沒有獨立意識的時候就會對父母唯命是從,因為他們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他們有自己的思維和獨立意識時,就會受到時代的影響進行代改變你,這時對父母提出的觀念就會有不認同的想法,出現代溝、產生距離。
讓父母瞭解自己更多,同時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議和看法,指導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變化是有特點的,父母要學會敏感一點,發現變化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隨機應變,不要排斥孩子的變化,因為每一次變化都是成長的飛躍,做一個理性且善解人意的父母,能夠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孩子總會長大,父母也要跟隨他們的腳步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成長,正確看待孩子的變化,並給予建議和指導,實現成長的飛躍!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