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對於孩子的傷害》發表以來,受到了很多父母朋友的關注和回覆,在此有哥一併感謝大家的支持!
我想大家之所以關注,原因是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永不凋落的話題,還在於它至始至終、無時無刻都在影響着每個人類生命的前行。
餘少良在《學校教育研究》中説到:教育是一種傳承。傳承的是文明,傳承的是文化,傳承的是一切人類的能動性(包含思維活動、語言活動、行為舉止等)的活動,這裏所包含的就有我們有意和無意的,有看得見有看不見的。
作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的父母來説,我們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好影響力最大的教育實質是我們無意識教育。
有一位父母看完我的分享這樣回覆:
我大兒子明天就要去寄宿了,在私立學校讀初一,我得初衷是讓他學會獨立和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星期六,日回家,離家只有3個站點。
父母有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希望通過寄宿的方式能夠讓孩子早日養成獨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通常父母認為的獨立就是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去做,不再依賴父母。
可以自己坐車回家,
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圖書館,
可以養成專心學習的好習慣,
可以一個人和同學們出去玩,
可以自己洗衣服,
可以自己疊被子,洗臉,刷牙;
可以有事不再麻煩父母,自己就解決了。
等等
這樣的方式讓我想起了一個遊戲——《荒島求生》,區別在於主人公是毫無辦法,面對生命的威脅,只能想辦法存活;而我們的父母是人為製造困難,讓孩子去克服,去解決。
父母可知道選擇這樣的方式其實就相當於把孩子扔到一片“荒島”,你能活你就活,不能活你就“死”。
這裏的“荒島”指的是心靈孤島,這裏的“死”卻是孩子的適應結果。父母把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教育責任部分交給了老師。
家長可能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家庭教育的責任人就是父母而不是老師。那麼,這裏討論的獨立性便是孩子的成長品格之一,這是家長的責任,推給老師去培養,從根源上是培養不起來的或者沒有完全培養起來。
樹原創始人張雪燕説:人做事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做事沒有為難情緒,可以做到高效、積極、興奮、甚至創造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完成,不僅達到目標,而且可能超額完成;相反,被動做事會有很多為難情緒,自卑、恐懼、抱怨、委屈會是做事過程中的常有狀態,最多做事可以基本完成,想要達到更好的結果是不可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過程,這裏的成人分為物質人和精神人。物質人是生理上的範疇,指的是身體的成長,來源於吃喝拉撒睡;精神人則是一個人精神品格的成長,包括自尊、自信、責任、習慣等各方面的成長。而在心理學上,真正意義的成人其實是精神人的成長。
前幾年,我碰到了一個案例:男孩初二,整體打遊戲,已經到了瘋狂的狀態。一日三餐不送飯到跟前是不吃的,白天黑夜也是分不清的,甚至發展到吃飯只吃某一家的麪條,或者乾脆就是泡麪。聽爸爸一次描述,説到停電了,孩子上不了網,打不成遊戲在家裏又哭又鬧,甚至要求媽媽去供電所讓其把電送上,最後沒有辦法,媽媽騎着摩托把孩子送到縣城網吧裏上網才算了事。
事後爸爸實在管不了這個孩子,把孩子送到西安某所“戒網”學校呆了三個月。在學校期間,孩子表現尚可,父母認為孩子有了變化,都很高興。三個月回到家之後,沒有出一個禮拜,孩子就又恢復了之前的生活狀態甚至“變本加厲”。一度到了輟學的情況,而且和父母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家庭是一個孩子培養成人的環境,也是一個人獲得為人處世走向社會的根基,更是一個人內心力量的來源。可以説,一個人缺失了“家庭”環境的滋養,就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般,生命的成長總是缺乏力量的。朋友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的鄰家女孩,從小獨立、優秀、乖巧、懂事、愛學習是所有人對於孩子的評價。可是孩子到了初中開始,突然變得與父母疏遠,也不太愛説話,一回到家裏總是這人待在房間。平常跟父母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少,一問總是不説話。父母為此四處尋求解決辦法,直到學習了家庭教育,才瞭解到原來孩子從小學開始就送到了寄宿學校,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女兒在小學四年級時,就提出了回家住宿,但是遭到了全家的不同意,理由是你太小,我們又不在家誰來照顧你。這樣一直到了小學畢業,終於父母有時間陪伴孩子了,才發現與孩子的溝通已經成為了一個煩惱,父母一度很是苦惱。
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是你有意識的培養會有多大的結果,而是無意識的影響決定了孩子的成長。2018年7月,上海迪士尼樂園發生的一起鬧劇:一個8歲男孩(可能無意)摸了一個女孩的屁股,對方説了男孩幾句,卻遭到了男孩三位家長的推搡、辱罵,直到工作人員到來才被帶走才結束。
前幾年,一次偶然機會坐火車出差,碰到了鄭州一位媽媽帶着孩子週末去北京學習小提琴,聊天中知道孩子從小就學習,而且取得很多獎項,媽媽説起孩子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由於孩子睡在上鋪,上去不是很方便,所以每次取東西都要脱掉鞋子,媽媽看到之後,乾脆對孩子説:“鞋子脱掉太麻煩了,直接上去取就行了,只要別把別人的牀鋪弄髒就行了。”
父母總是刻意的希望孩子優秀,想盡一切辦法去拔高孩子,可是你的無意影響卻是孩子命運的歸宿。著名的汽車大王福特先生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他曾經參與一場應聘,前來應聘的三位人員都比自己學歷高,有能力,可唯獨自己被錄取了。其實很簡單,就是作為第四個前去應聘的人員,當他走進辦公室時,順手撿起了腳底下的一團廢紙,而且扔到了垃圾桶。
人的天性就有好奇,對於孩子來説最先成長起來的就是模仿能力。模仿父母説話的語氣,做事情的方式,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等等繼而形成習慣。
樹原教育創始人張雪燕説:教育是人對人的影響。它從來不是你説了多少,做了多少,而是你用活出來的精彩告訴孩子:我可以,你也可以。電影《全能囧爸》中:父親一再告訴孩子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作為從小被人嘲笑的聾人,自信早已被磨滅殆盡,只能是一個被自卑包裹起來的大男孩。
當父親再次告訴孩子:你不要聽別人怎麼説,你只管做好就行,爸爸相信你。男孩終於爆發,他咆哮着:“你説可以,那你去上個電視給我看看。”孩子的一句話讓父親愣了半天!
男孩一早起來沒有看到父親,一如往常的去到髮廊陪女朋友。此時的父親卻是在舞友們的支持下來到電視台的海選現場,參加演出。陰差陽錯之下父親卻被選上了。一個人利用多種樂器把一首《光明》生生用陝西方言唱出了搖滾的味道,瞬間點燃了在場觀眾內心的激情。
走進發廊男孩看到父親在現場的直播表演,好似使出了憋了好久的一口悶氣,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説出了兩個字“牛逼!”同時眼裏走了光亮。
故事結局沒有告訴我們男孩最後怎樣,可是父親被孩子一激無意間的一場演出卻喚起了男孩內心深處的不服氣,我們想到結局必然會更好!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過去老話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已經不適合現今社會的發展速度,“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或許更能體現人類的變遷。如果父母依然沿用當時自己所受的教育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大家覺得有了“代溝”,這“溝”是誰挖的?
“刻意”是一種人為製造,只是侷限於我們的意識範圍之內,説的明白點就是我們能看到的,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部分。《莊子·刻意》解釋為費盡心思,用盡全部心智。
“無意”部分超出了我們思維、超出了我們的認知,是一種本能烙印在行為上的自動反應。《百度百科》解釋為沒有達成某件事的願望。
我們的意識用《冰山理論》解釋的很形象,二者比例達到了1:7。(參考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我們用有限的認知“刻意”安排孩子的無限未知的未來,影響也是有限;而“無意”間表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卻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一名終身導師,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自己活出來的好人生,去帶動孩子的成長。
風輕雲淡活自己,輕而易舉做父母!一句話説出了父母不是一個苦差事,而是可以輕鬆體驗生命成長的美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