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北會聚焦 | 吳以嶺院士:中西結合防治心血管病取得重大進展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健康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尹晗)6月15-18日,第27屆東北心血管病論壇(NCF)在瀋陽盛大開幕。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部戰區總醫院韓雅玲院士在開幕式中指出,NCF大會秉承為廣大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為辦會初衷和目標。在經歷疫情期間以線上為主的會議模式後,再次迴歸線下的NCF涅槃重生,充滿活力。本屆大會由15箇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專業學組深度參與,共設112個專場,以學術講座、熱點爭鳴、手術演示和病例討論等形式,向廣大心血管病學專家、學者提供豐富、前沿的學術內容,規模創歷年之最。

韓雅玲院士

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心血管病是中西醫共同面對的重大疾病。近年來,中西結合防治心血管病取得了重大進展,希望今後中西醫加強合作,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血管病防治體系,助力“健康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屆大會的心血管疾病高峯學術論壇上,11位兩院院士的精彩講座吸引了眾多與會者。論壇上,吳以嶺院士以“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為題,介紹了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學術成果。

第27屆東北心血管病論壇開幕式專家合影

40餘年潛心研究

開創絡病發展的“第四個里程碑”

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正在經歷由還原論向整體論的迴歸。中醫藥整體思維和研究方法受到了世界的關注,轉化醫學也成為熱門話題。在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中,充分研究和發展中醫藥的系統思維及其對臨牀和新藥研發的指導價值,是時代留給當代醫者的使命和重要課題。

縱觀二千多年中醫藥發展史,絡病學説是伴隨着經絡學説的發展而逐步建立的,其形成和發展歷經三次大發展。吳以嶺院士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首次提出“經脈”“經絡”“絡病”等概念及絡病治法。“這是絡病學説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脈絡”,並創立通絡治療方藥,開闢了絡病治療的先河;清代葉天士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千古名論,繼承發展了絡病治療方藥,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極大影響。然而,受社會歷史環境和科技條件限制,絡病始終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吳以嶺院士將中醫整體思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系統開展絡病學研究。由吳以嶺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主持承擔的兩項國家973項目研究,聯合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專家形成圍繞防治血管病變研究的科研團隊,歷時十餘年攻關,在理論創新、機制研究、臨牀療效方面取得突出進展。

在理論創新方面,首次系統構建了“絡病證治”,形成了指導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説”和圍繞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疾病的“氣絡學説”兩大學科分支方向。先後出版《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專著,均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為絡病學科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樹立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典範。三大專著奠定了絡病學説理論框架,推動絡病學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成為建國以來中醫藥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國醫大師路誌正曾高度評價:“絡病理論是繼春秋《內經》奠定絡病理論基礎、張仲景首創通絡方再到清代葉天士豐富發展絡病方藥之後,絡病學術研究史上的第四個里程碑”。

首次系統構建

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論

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有患病人數約為3.3億,每5位因病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於心血管病。美國《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雜誌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是微血管循環障礙,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吳以嶺院士指出,微血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器官,它既承擔着血液的運輸功能,是將血液真正運送到各組織器官的最重要環節,又是血液與組織器官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正常對維持心、腦、腎等臟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微血管病變是國際醫學界的難題,不僅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這些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臨牀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

為破解這一難題,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系統開展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先後完成了“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 ”和“基於心腦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説理論研究”兩個國家973計劃項目。項目全面揭示了通絡干預對急性心梗、心梗後的心律失常和心衰,糖尿病腎病和腦血管病等臨牀重大疾病的重要價值,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説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理論。

“中醫的整體觀認為,血液在脈絡中運行要受到‘營衞之氣’的推進作用。”在此基礎上,吳院士團隊提出了脈絡學説的核心理論——營衞理論,系統揭示了血管病變發生、發展及治療規律,建立了臨牀辨證、診斷標準、用藥規律,以及“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診斷標準。科研團隊分析了從漢代到近代治療血管病變的2487首方劑,532味藥物,提出了“調營衞氣血”用藥規律。基於中西醫解剖和功能認識,提出“孫絡-微血管”概念,成為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973項目專家組驗收評價:“脈絡學説營衞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闡明防治作用機制

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脈絡學説營衞理論指導實驗研究,揭示營氣與血管內皮、衞氣與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這較目前主要從血管內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闡明瞭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發病規律。吳以嶺院士介紹,科研團隊對項目中3.3萬餘條數據進行分析,揭示微血管病變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以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為核心和啓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共同參與,臟器組織細胞結構功能損傷,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而通絡干預可使複雜網絡關聯節點趨於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

吳以嶺院士指出,利用動態可視化技術揭示“孫絡-微血管”四類微觀病理特徵為絀急、疏失、瘀阻、滋生,通絡干預可有效改善微血管病變。同時進一步圍繞心腦糖腎臨牀重大疾病,揭示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護組織細胞,改善臟器功能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共性機制。

研究團隊建立了心腦腎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模型,證實通絡干預保護線粒體和細胞骨架,保護緊密連接,改善屏障功能,抑制凋亡,促進增殖。大量研究數據揭示通絡藥物關鍵分子及信號的複雜網絡,主要為調節內皮細胞的NRG-1、VEGF等關鍵信號通路,揭示通絡干預內皮細胞分泌功能介導的組織細胞保護作用,尤其是心肌細胞保護作用。

吳以嶺院士強調,研究首次揭示通絡干預保護內皮細胞關鍵分子及信號的複雜網絡,並由此得出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牀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而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解決微血管病變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核心機制。973項目專家組驗收評價指出:該項目“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國際公認標準循證研究

解決醫學界臨牀重大難題

“理論和機制明確後,臨牀是否有效,就需要循證醫學研究的證實。”吳以嶺院士介紹,研究團隊將理論應用於臨牀,基於理論研發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和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藶強心膠囊等系列通絡藥物。同時圍繞心血管領域四大臨牀難題,採用國際公認標準的循證醫學臨牀研究方法評價通絡藥物的臨牀價值,為解決臨牀治療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所有研究均由國內權威醫院權威專家牽頭,質量檢測委員會全程監督、保障結果客觀權威。

在通心絡膠囊的循證研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教授主持的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1212例臨牀研究(CAPITAL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可穩定易損斑塊,減少血管事件發生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牽頭的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219例循證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縮小心肌梗死麪積、改善心功能,在原西醫標準治療基礎上可進一步提高療效20%,解決了急性心梗無再流臨牀難題。

吳以嶺院士特別指出,“近期,楊躍進教授完成的通心絡膠囊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97例的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對照臨牀研究顯示,通心絡膠囊可顯著降低心源性死亡率30%,該研究產生了重大國際影響,獲得國內外專家高度評價。”

參松養心膠囊1476例臨牀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療效優於美西律(65.8% vs 50.7%,P<0.001);治療陣發性房顫與普羅帕酮療效相當;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總有效率63.5%,平均提高心室率7.15次/分,且無心臟不良反應。體現了參松養心膠囊“快慢兼治,整合調節”的特點。

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牽頭30家三甲醫院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465例循證研究證實:參松養心膠囊可明顯減少室性早搏、改善心功能,為室早伴心功能不全這一臨牀難題提供了新的治療藥物。

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曹克將教授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333例循證研究證實,參松養心膠囊可減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改善臨牀症狀,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

在芪藶強心膠囊的循證研究中,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牽頭開展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12例循證研究證實:在標準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可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降低超過30%的患者比例較安慰劑增加 16%(47.95% vs. 31.98%,P<0.001),心血管複合終點事件(死亡、心臟驟停行心肺復甦、因心衰入院等)發生率降低,同時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左室射血分數(LVEF)、6分鐘步行距離及患者生活質量均明顯改善,且兩組在不良反應和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上並無顯著差別。該研究於2013年發表在國際循環權威雜誌《美國心臟病雜誌》(JACC),編輯部配發評論文章《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啓示》稱:“這項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經打開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傳統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協同作用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研究還被評為JACC年度學術亮點:“該研究證實中藥芪藶強心膠囊可靠的療效,與西醫聯合治療獲得協同效應,使心力衰竭患者獲得顯著的療效”。

吳以嶺院士介紹,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3119例臨牀研究結果顯示,芪藶強心膠囊能夠顯著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這意味着芪藶強心膠囊能在標準藥物治療基礎上給HFrEF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結語

2019年,“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中國醫藥衞生領域該年度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對該研究給予高度評價:“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牀+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實現了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這也是對吳以嶺院士及其團隊“將絡病理論的創新發展、臨牀重大疾病治療和創新藥物的研發技術體系建設系統結合”這一頂層設計最好的肯定。

中醫藥守正創新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廣大中西醫專家共同努力。正如大會主席韓雅玲院士所言:讓我們共同推進中國心血管病防治事業不斷髮展,攜手開創心血管健康事業的美好未來,為實現14億中國人的心血管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27屆東北心血管病論壇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