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孩子的“王者”,是永不放棄自我學習的父母;你是如此嗎?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一個比我大了許多的姐姐,忽然住院了,原因忍不住讓人唏噓:

她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後來因為孩子的爸爸出軌,身心受到重創。隨後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獨生子身上。

帶着孩子遠離了過去的生活環境,自己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打着零工,把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孤注一擲的押在孩子身上。

從兒子中考一直陪讀到考研。孩子連考三年都敗北,但是姐姐卻還要孩子繼續,覺得只有考了研才算是“爭了口氣”,因為孩子親生父親和另一個女人生的孩子考研成功了。

結果孩子在媽媽屢屢的嘮叨和“犧牲”下,揹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患了嚴重的抑鬱症。

前幾天因為是否再次考研與媽媽發生了劇烈的爭執,孩子忽然持刀自殘,媽媽拼命奪刀相救,最終以誤傷了媽媽而結束。

是的啊,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希望。

不僅在家中一切為了孩子,一切服從孩子,業餘時間也全搭給了孩子。好像孩子培養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進步了,也就是自己上進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就是自己出息了。

“犧牲自己,為了孩子”成為父母心中的一種理所當然。

果真如此嗎?

教育家馬卡連柯的話最能詮釋這個觀點吧: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中需要正確的陪伴】

所謂正確的陪伴,是指父母對孩子用心的陪伴,而不是一味的嘮叨、盲目的攀比、甚至不由自主的代替孩子做決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説: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

但是,當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錯了釦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忍住伸手的衝動,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長。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跟夥伴們相處,學什麼,將來要幹什麼,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俯身為孩子掃清障礙處理問題,生怕他們行差踏錯,多走彎路。

殊不知,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越想為孩子的未來做出完美的計劃,孩子就越無法達到父母要求的完美。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教育孩子的本質應該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與孩子共同成長,親子間應該是完全對等的關係】

所謂完全對等的親子關係,是指父母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度,對孩子施加精神上的傷害。以“我是你媽(爸),所以你要聽我的”作為所有對話的開始或結束。

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於幫助他們,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可也正是這樣,父母剝奪了孩子發現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有的父母,自己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卻端着“家長”的身份,對孩子有着盲目的焦慮:

他們總是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裏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和焦慮。

這類父母永遠想不到的是,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的。

有見識的父母,往往具備:自身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奮,有以此拼搏而來的經濟基礎,有後天他人和自我養成的教養,最重要的,是擁有對萬事萬物的平和,包括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他們知道和孩子之間應該是對等的關係。

【父母見過世面,永不放棄自我學習,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相伴者,是可以風雨同行的那個人。

因此,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必須跑得非常努力,這樣,孩子也會努力跟上你的腳步。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親子狀態是:

孩子懂的,父母懂;孩子不懂的,父母也懂,至少,父母要與孩子有交集,要嘗試不斷的去學習,儘可能地讓自己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姿態。

若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勤奮的,努力的,熱愛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為萬事萬物所動,也不需要為任何事折腰,就是有安全感的。

這樣的孩子,就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説到底,孩子的起點,應該是父母的肩膀。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同樣也是有規律的。通常我們所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

若父母僅僅關注柴米油鹽,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沒有多少興趣或者直接是拒絕的態度,這樣就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然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着地栽培自己。只有父母堅持繼續努力,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