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起回憶一下
如果你家寶寶已經到了能和你正常交流的年齡
你每天對TA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這個問題源自之前看到的一個測試
在還沒看到答案之前
我以為第一的一定是“不”
“不準看電視”、“不要亂動”、“不準不吃菜”......
結果沒想到
一半以上的家長把答案投給了
“快點”
“快點起牀”、“快點 刷牙 ”、“快點 吃 ”
不斷重複着“快點”
好像這個詞脱口而出的瞬間真的能讓孩子加速起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似乎家長就是會突然變成了一個“急性子”、“暴脾氣”,而自家孩子,卻像《瘋狂動物成》裏的“閃電”一樣,一舉一動都讓人急得半死。
對於小朋友來説,TA們還沒有建立起對時間的概念,做事情也從來不追求快,蹲下來看着螞蟻搬家在TA們眼裏是比趕着去幼兒園要重要得多,也有趣得多的事兒。
總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覺得小時候時間過得慢,年紀越大,越感覺時間飛逝。這是因為孩子們的時間感與咱們成人不同。
所以,當我們總嫌棄娃做事慢時,沒準他們的內心戲其實是:
“我已經覺得自己夠快了呀~”
再加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尚處在發育階段,所以做起事情來難免有些“笨手笨腳”,咱們催他們快點,沒準TA們的內心在嘶吼:“孩兒真的做不到呀~”
孩子洗臉可能會花上5分鐘,而我們來弄也就頂多3分鐘;
孩子收拾書包可能會丟三落四,而我們幫TA收拾好了就萬事大吉;
孩子吃飯可能會花上半個鐘頭,而我們餵飯也就15分鐘搞定。
在面對孩子時的磨蹭時,我們總是會忽略,孩子本來就比大人能力弱一些,我們覺得輕而易舉的事情,對孩子們來説也許難度就大了很多。
一味地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達到或是靠近目標,其實是不太現實並過於苛刻的。
總擔心孩子做不好
孩子自己吃飯總會撒得到處都是;
孩子自己刷牙總感覺根本沒刷乾淨;
孩子自己穿衣服連釦子都扣不好。
“孩子根本做不好,這樣是在浪費時間”這樣的念想慢慢在蠶食我們的內心。
最後,我們根本沒辦法忍住別插手,推開孩子親自上陣。
而正是我們的“包辦”,讓孩子喪失了一次又一次感受時間、鍛鍊自己的機會,也讓TA們在心理上形成了依賴,產生 “反正最後有人給我搞定,我磨蹭一會怕什麼?”的僥倖心理。
總喜歡替孩子決定一切
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磨蹭有時候是因為TA根本就不喜歡做某件事呢?
記得有位媽媽就這麼抱怨過:之前看書上寫着,要治孩子的“磨蹭病”,就得給他們列個任務清單,讓TA們明確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可是,她辛辛苦苦給孩子做好了這份計劃表時,卻發現孩子卻根本不買賬、不執行。
其實,學習時間管理這件事,就是為了要讓自己成為掌控時間的那個人。
可是,當我們替孩子決定好一切之後,TA只能感到一種對生活的“失控感”。
所以,時間計劃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孩子明白做某件事情的意義和必要性,並切實考慮到孩子的性格與能力來安排時間。
既然知道了自己的癥結在於“管得太多”,就請大家慢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做吧。
但孩子對於比較抽象的時間概念理解尚淺,徹底放手只能帶來不可想象的混亂。
這時候就需要解決“教得太少”的問題了。
加強孩子的時間意識
對於還未形成時間概念的小孩子,應該在我們與孩子的對話中,有意識的帶上時間要素。
比如 “起牀啦”,可以換成“7點了,該起牀啦”。
“快點收拾出門”,可以換成“10點的時候要出門,我們要提前準備好”。
孩子不認識鐘錶的時候,也可以指着錶針對他説,“等短針指到數字6的時候,我們就要吃晚餐啦”。
還可以在家裏的每個房間都放一個時鐘,或者沙漏,幫助他們認識時間,更加具體化的感知時間的流逝。
再比如説,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你也可以時不時地強化一下,看一集是多長時間,像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帶入時間的觀念,是最能幫助孩子初步認識時間概念的方法。
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
除了認識時間,還有事件所產生的後果也是需要讓孩子具體體會的。畢竟在孩子的概念中,TA們能夠理解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總説“遲到了”“太晚了”對TA們來説就很難理解了。
也許情商高的小朋友能夠模模糊糊地從你的神態和語氣中體會到一些內涵,但是更具體的就必須要親身體驗一下才會“長記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