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是個“暴脾氣”,打罵教育不可取,家長不妨嘗試“共生效應”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健康

孩子脾氣大、難溝通,家長嘗試“共生效應”,讓親子溝通更順利。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導致孩子們的脾氣越來越大,出現了很多的“小暴君”。
老金家的孩子就是如此,老金兩口子照顧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整天忙於工作。孩子交給奶奶爺爺代為照顧,老兩口對孩子格外的寵愛,孩子簡直就是老兩口的小皇帝,脾氣大得很。當老金意識到孩子脾氣很大時,訓斥過孩子,也打罵過孩子。但是,有爺爺奶奶護着,不僅沒有讓孩子的脾氣有所收斂,反而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
現在,孩子的脾氣更大了,動不動就和老金頂嘴,還跑去跟爺爺奶奶告狀説爸爸打罵自己了。這真的讓老金有苦難言,真不知道孩子的這種性格什麼時候能變好。
對於脾氣比較暴躁的孩子來説,打罵的教育方式是下策,不可取。因為,暴脾氣的孩子,情緒比較激動,這時,倘若父母打罵孩子的話,他們的脾氣就會更大。因此,父母不妨嘗試一下采用“共生效應”來緩解孩子的暴脾氣。
1、能夠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共生效應”就是將不同的羣體和物種融入到一個空間內,相互之間有着很大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卻可以相互包容,和諧相處。這就是彼此之間給予對方的尊重,當雙方都尊重對方的不同,包容對方的缺點後,就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尊重的力量。暴脾氣的孩子和父母相處也是這個道理,當父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脾氣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產生“共生效應”。
2、取長補短,給孩子發揮空間
讓孩子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取消對孩子缺點和暴脾氣的關注,給予孩子自我發揮的空間。讓孩子充分的發揮並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樣父母可以看孩子的優點,而慢慢的忽略孩子的缺點。同樣也需要父母,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這樣孩子就會不用太過緊張的去擔心,父母在自己發脾氣後的訓斥,或與父母發生吵鬧。
3、慢慢引導孩子,消除孩子的暴脾氣
“共生效應”的產生非一日之功,而是,在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過程中,慢慢地發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就需要父母在面對家裏的“小暴君”時,拿出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改變和引導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和秉性,我們都有着很多的相同之處,同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處。有的孩子脾氣温和有禮,有的孩子則脾氣暴躁,很容易衝動。而面對暴脾氣的孩子,父母要嘗試去引導孩子,慢慢地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1、不打罵,不哄騙,不冷戰
脾氣比較暴躁的孩子,用老話説就是吃軟不吃硬。倘若父母對暴脾氣的孩子進行打罵,就會讓孩子暴脾氣的性格變得更加厲害,叛逆。還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哄騙孩子,乖聽話,只要你不發脾氣,不哭鬧了,媽媽就給你買想要的東西。結果孩子不發脾氣了,媽媽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承諾,導致孩子更加討厭父母,脾氣更大。同時,面對脾氣暴躁的孩子,冷戰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好比是一場表演,而且只演給父母看。這時,父母若不看,孩子就會更加生氣。
2、父母要保持微笑,不生氣
當父母在看着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生氣,不要阻止。而且,要時刻保持微笑的神態去看着孩子,這樣孩子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停下來。孩子對於父母的行為很不解。而且,發現對父母大發脾氣也毫無作用,就會想別的方法。
3、陪孩子玩遊戲或講故事
當孩子停下來後,父母可以和孩子坐下來,問孩子你想要玩遊戲還是聽有趣的小故事呢?孩子説要玩捉迷藏,父母就可以陪孩子一起玩捉迷藏。但是,每天在晚上入睡前,父母都要輪流給孩子講故事。而且,要挑選一些有教育意義,比較温暖有趣的小故事。
聽故事,孩子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分辨出故事裏的人物的做法是對還是錯。同時,孩子也就會和自己做比照,意識並發現自己的錯誤。
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是萬不可取,打罵教育不僅是對孩子身體上的一種傷害,更是一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而“共生效應”則教會我們,學會包容並理解孩子的脾氣,和諧與孩子相處。
互動話題討論:你家的孩子是“小暴君”嗎?你會正確使用“共生效應”嗎?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育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