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居家學習別忘了情緒防疫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健康

近日,有媒體對1505名受訪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最近經歷了居家學習。超過7成的受訪家長認為要及時關注居家期間孩子的情緒,進行引導、紓解。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由在校學習轉變為居家學習,因承受能力弱、應變能力差、應對方式少,易產生各種心理不適和不良情緒。如何妥善地跟青少年溝通,幫助他們做好情緒防“疫”,也是教師和家長的一項重要課題。  

教師、家長及青少年自身都應對情緒進行科學地識別、接納和管理,在良好的情緒體驗中居家學習。首要的是,相關人羣要學會識別和描述情緒感受。情緒主要包括主觀感受、生理喚醒和行為表達,如孩子為自己控制不住打遊戲而自責焦慮,主觀感受為焦慮,生理喚醒是心煩、失眠、缺乏食慾等,行為表達為注意力不集中、與家人爭吵等。教師和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的行為表達,而忽視了行為背後的主觀感受。因此,當青少年有了不良的行為表現,老師或家長不要着急去評價或批評,而是應和孩子一起覺察、識別和描述情緒的種類,討論其引發的生理和行為反應,從而達到“知己知彼,對症下藥”的目的。

情緒並無好壞之分,消極情緒也會有正向效果。家長、老師應引導青少年接納負面情緒,同時也應防止太過強烈或持久的消極情緒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如當孩子認為居家學習會造成學習效率低,從而情緒低落時,可引導孩子將居家學習視為利用網絡學習平台進行補差補缺的時機,從而引發積極樂觀的情緒。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