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小蒙 通訊員 趙梅 關天星
“醫生,我閨女這到底是咋了?都已經治療4天了,怎麼還在高燒呢?”門診叫號器的呼響還未落,診室外面便傳來家長焦急的聲音,一位媽媽抱着4歲的女兒糰子(化名),走進了濟南市中心醫院兒童血液、風濕免疫科主任李秀雲的診室中。李秀雲一邊安撫患兒母親、詢問孩子的情況,一邊迅速地進行着體格檢查。
撥雲終見日
診斷“川崎病”定錘音
“高熱6天,雙側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口唇皸裂,草莓舌,手足略有硬腫,抗生素治療無效……”經過一系列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李秀雲主任迅速有了初步判斷:川崎病。
在與患兒家長一番初步病情交代及溝通後,迅速與病房聯繫,安排好小糰子的住院事宜。患兒入院後,便及時完善了血常規、血沉、血生化及心臟超聲等檢查。血小板637×10⁹/L、血沉40mm/h、冠狀動脈Z值2.5……結合患兒的病史、臨牀表現及檢查結果情況,“川崎病”診斷終定錘音。予以丙種球蛋白輸注及阿司匹林口服後,患兒的體温紅線終於回落至正常。
第二天查房,患兒的指趾端也開始出現脱皮的跡象。媽媽沒有初入院時的慌恐,但仍心存疑惑 :“好好的孩子,起初就以為是個小感冒,怎麼就得了這個病呢?是被別的孩子傳染的嗎?”
李主任耐心地解釋道,所謂“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主要依靠臨牀特徵,並結合全身多系統血管炎表現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臨牀診斷,至今病因不明,但普遍認為是由感染因素所觸發的急性全身免疫性血管炎,並不具有傳染性。最新發布的《川崎病診斷和急性期治療專家共識》,主要治療方案仍然是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同時根據患兒情況,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
濟南市中心醫院兒童血液、風濕免疫科,自成立以來診治了不少“川崎病寶寶”,經過規範治療,預後都很好。川崎病本身並不可怕,真正需警惕的是其可能引起的冠狀動脈病變,嚴重併發症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瘤、心肌收縮力下降及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外周動脈閉塞等,甚至會導致患兒死亡。由於川崎病早期的症狀和上感很相似,許多家長可能因此大意,導致診治不及時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因此,及時明確診斷和規範治療,以及日後規律隨訪,對於患兒預後非常重要。
抽絲再剝繭
典型症狀需警惕
4歲女童患“川崎病”的經歷,為所有發熱患兒的父母敲響了警鐘:寶寶高熱不退切不可掉以輕心。
那麼,當寶寶出現哪些症狀時,家長需要警惕川崎病呢?
1.發熱:當寶寶持續發熱≧5天,且體温通常維持在38.5℃以上,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時;
2.皮疹:當寶寶皮膚地方出現紅色斑疹樣、麻疹樣皮疹或猩紅熱樣等多形性皮疹,或者出現接種卡介苗處發紅等;
3.黏膜:要注意雙眼球結膜有沒有明顯充血,同時還需關注寶寶的嘴唇有沒有皸裂、發紅,舌乳頭是不是突起像草莓;
4.淋巴結腫大:寶寶的頸部可觸及淋巴結腫大;
5.手腳指趾端硬腫、瀰漫性發紅或膜狀脱皮。當寶寶出現上述幾種症狀後,一定及時至正規醫院就診,再由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判斷是否是川崎病。
智慧好醫院
助力隨訪守健康
根據診療規範,川崎病患兒需要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臨牀風險分級進行隨訪管理,包括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用藥及運動指導等。
濟南市中心醫院2021年引入“智慧好醫院”平台後,在日常掛號、開藥等方面極大地便利了患者,同時對於助力經診患者的隨訪工作也深受好評。兒童血液風濕免疫科醫護更是利用“智慧好醫院”這一平台,更好地對一些需要長期隨訪跟蹤的患兒(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川崎病、皮肌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進行規範隨訪,實時掌握患者出院後病情變化,幫助並提醒患兒及時複診和調整用藥,從而為患兒提供集預防、診治、隨訪及健康管理為一體的動態長週期醫療服務,更好地踐行着“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的醫院宗旨,努力成為患者生命相托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