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徐添 賴家琪】世界衞生組織日前發佈了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控制體重的建議,該建議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代糖”真的更健康嗎?近年,隨着人們對健康關注度的提高,“零糖”飲料和食品逐漸佔據各大商超的貨架。與此同時,“零糖”與“低糖”也成為廠商在食品飲料營銷中主打的賣點。那麼世衞組織的這則建議會影響到目前火熱的“零糖”市場嗎?
示警非糖甜味劑
世界衞生組織發佈的《非糖甜味劑食用指南》稱,非糖甜味劑不具有控制體重的功能,也不能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長期食用甚至會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增加成年人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看到這則新聞,熱愛健身卻又嗜甜的錢文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代糖好不好,一直爭論不休,但説糖不好的文章到處都是,我只能説我還是會選擇代糖。”不過她表示,“有些使用代糖的飲料口感和普通飲料還是有明顯區別的,代糖飲料喝起來澀感更重。”
寧願犧牲口感也要選擇代糖,像錢文這樣的消費者對糖的“畏懼”並非沒有依據。早在2015年,世界衞生組織在《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就提出,遊離糖攝入過多會導致體重增加,加劇患上齲齒、肥胖、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國家衞健委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報告建議,到2030年中國國民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高於25克。
火熱的“零糖”市場
針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費者,許多食品和飲料廠商打着“零糖”“零卡”“零脂”的旗號,推出一些“健康”食品,俘獲了眾多消費者。
早在2005年,可口可樂在中國就推出了無糖零度可樂。2011年,農夫山泉推出了主打“零糖零卡零脂”的無糖茶東方樹葉。之後,隨着公眾“減糖”需求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在市面上銷售“無糖”產品。2020年,繼宣稱“零糖、零脂、零卡”的元氣森林氣泡水走紅後,娃哈哈、健力寶等廠商都緊追熱度,迅速推出自己的“零糖”產品。“零糖”概念也拓展到食品行業——零卡的魔芋、蒟蒻果凍飲、海苔、黑巧克力、燕麥棒等零食都成為很多健身愛好者的選擇。
既想要甜味,又想要健康的不止中國人。《韓國先驅報》報道稱,僅2023年前4個月,韓國市場就新出現10種無糖飲料,而與之相對的是韓國人對高糖果汁的需求在不斷下降。美國市場調研公司“出口市場研究”預測,2023—2028年,韓國無糖飲料的市場規模將以18.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
百事可樂首席執行官拉瓜爾塔曾在該公司的財報會議上表示,“美國無糖飲料的增長速度是全糖的3倍。”她還稱,在西歐等較發達市場,客户正迅速轉向無糖食品。
英國獨立市場研究公司Technavio的報告顯示,2022—2027年,全球無糖食物和飲料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401.3億美元。
從“零糖”到“無甜”?
“零糖”產品流行的同時也伴隨着爭議。2021年4月,元氣森林曾承認在宣傳乳茶產品時模糊了“零糖”和“零蔗糖”的概念,號稱“零糖”的乳茶產品中其實添加了結晶果糖。隨後,元氣森氣將宣傳詞改成了“低糖”。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不少“零糖”產品其實只是“零蔗糖”,裏面可能添加了以糖精、甜蜜素為代表的人工合成類代糖,以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為代表的天然提取非糖醇類代糖和以木糖醇、赤蘚糖醇為代表的天然提取糖醇類代糖。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世衞組織認為需要警惕的非糖甜味劑,包括人工合成類代糖、天然提取非糖醇類代糖等非營養型甜味劑。目前飲料食品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赤蘚糖醇、木糖醇等糖醇類物質不在世衞組織的提醒清單中。
不過,北京協和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表示,與水相比,這些“零糖”食品還是有甜味,甜味會令大腦興奮,誘導人攝入更多的高熱量食物。在協和醫院“減重門診”面診過的肖一堂告訴記者,醫生開出的減重食譜要求不能喝任何飲料,包括“零糖”飲料。
關於世衞組織建議是否會影響“零糖”市場,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倪躍峯認為,會有一定影響,但短期來看不會特別明顯。消費者接收信息有一個過程,理性消費者和感性消費者接收信息後也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隨着消費者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企業在開發無甜、少甜食品、飲品的同時,也要為產品打造新的、更為獨特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