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突然發病住院,是零食“惹的禍”,爸媽有責任控制孩子的零食
看到一個網友的提問,孩子特別喜歡吃零食,每次吃零食就忘記了吃飯,如何讓孩子少吃零食?
孩子因為吃零食不吃正餐,難免會讓家長擔心。吃零食太多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還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
孩子總吃零食,不幸患上糖尿病
2018年2月,吉林長春,一個12歲的孩子鄧斌忽然發起了高燒,吃了兩天退燒藥,燒退了但是連拉帶吐。媽媽以為他胃腸感冒,給他喝了藿香正氣水,沒想到症狀更加嚴重,喘氣很費勁,意識都漸漸不清醒了。
爸爸媽媽把孩子送到吉大二院急診科,住進了ICU。醫生檢查後發現,兒子患上了糖尿病,還出現了“酮症酸中毒”。
爸爸媽媽不明白,老年人才得的糖尿病,兒子小小年紀怎麼能得上?
醫生問:孩子是不是總吃零食?
爸爸心裏咯噔一下,孩子從一兩歲就開始吃零食,吃得不算多。上學以後,孩子總是用零花錢買幾毛錢一袋的零食。4年前,孩子開始不吃一點水果和蔬菜,只吃主食和肉,還有這些零食和碳酸飲料,原本胖乎乎的,變得黑瘦黑瘦的。
沒想到,是零食讓孩子失去了健康,爸爸媽媽後悔不已。
兒童零食現狀令人堪憂
零食行業亂象橫生,各個廠家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選擇低質原材料和包裝,採用油炸等不健康的生產方式,在過於粗放的生產環境下生產,導致零食問題頻出。
零食營養比較單一,基本為碳水化合物,缺乏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無法滿足孩子對多種營養的需求。
零食中含有咖啡因、反式脂肪酸、重金屬、色素等對孩子發育不利的添加劑。零食大多偏甜、偏鹹,口味比較重,孩子喜歡吃零食,就會降低主食的攝入。
有些零食外觀沒有經過慎重處理,孩子在食用時會出現誤吞或者劃傷身體的情況,有安全隱患。
零食包裝簡單粗陋,信息量比較少,缺少相應的安全警示信息,是否適合孩子食用,也是一個未知數。
兒子班上的同學喜歡吃5毛零食,每天放學後,都到小商店買一堆來吃。有的開始吃胃藥,有的半年沒長個,讓家長頭疼不已。
孩子真的就不能吃零食嗎?
5月13日,心理學者李雪在社交平台上説:陪伴我活下來的兩樣很重要的東西,是零食和電視,隨時隨地吃零食,給我身體帶來滿足的感覺。家長在讓孩子愉悦這件事情上,經常很吝嗇,孩子玩手機吃零食的快樂容忍不得,硬要剝奪。
心理學研究表明,吃零食的目的並不在於僅僅滿足肚子的飢餓需要,而在於對緊張情緒的緩解和內心衝突的消除。
其實,孩子吃零食並沒有錯,在日常膳食指南中,兒童每日零食所需佔膳食總量的20%-30%,提供的生長素也佔一定的比例。
對於小孩子來説還能鍛鍊手部發育,緩解情緒,給身體帶來滿足感,錯就錯在吃了不健康的零食。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不良事件的發生,而剝奪孩子吃零食的權利,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給孩子選購一款健康的零食。
幫孩子選擇健康的零食,控制孩子吃零食
5月17日,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等單位聯合制定的《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指出,不應該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而是告訴他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作零食,什麼時間吃零食。
給孩子選擇零食,一般注意以下幾點:
看品牌:首選國內比較知名的大牌子,並且固定下來,出現問題也容易追溯。
看種類:選擇堅果、果乾這類天然食物,或者用天然食物經過簡單加工製成的零食,比如凍幹、烘焙方式,拒絕油炸、燒烤方式。
看外形:選擇適合牙齒咀嚼能力的食物,硬度不能太大、顆粒不能太小,避開尖鋭的支撐物。
看包裝:與零食直接接觸的內包裝為環保材質,外包裝信息全面,有詳細的成分、使用説明和警示信息。
吃零食的時間要控制
零食不是主食,可以用來臨時補充能量,幫助孩子緩解情緒,但是不能一直不停吃。吃零食的時間不控制,孩子很容易吃過量,從而影響正餐的攝入。
通過下列方法進行控制:
1)和孩子約定,零食每天吃2-3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吃零食的時間控制在兩餐之間,和睡覺前2個小時。孩子形成規律,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有吃零食的需求。二寶每天上午10點吃水果,如果超過這個時間,二寶就會餓得煩躁。
2)定量提供,不要將一大包零食全部塞給孩子。將零食分裝成幾個小包裝,只夠一次吃的量,孩子吃完幾個小包裝不再提供。孩子不停吃零食,有時和家長的縱容有關,多花點心思就能控制。
3)把孩子的時間填滿,有時候孩子不是因為餓才吃零食,而是因為感到無聊才吃零食。所以要讓孩子時時刻刻有事情做,他感到充實,就會無限制地吃零食。
方法有很多,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特別強,給孩子讀書、陪孩子玩玩具,孩子總會喜歡一件事情,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常常會廢寢忘食,零食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結語
零食不是毒藥,只要給孩子選擇健康的零食,我們不要阻止孩子吃零食,只是需要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時間。孩子形成吃零食的規律以後,就不會無限制地狂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