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着頭皮,咬着腮幫子,把兒子的作業檢查完,我就像一口即將要爆了的壓力鍋,怒火突突突地往頭上湧,但為了維護“母慈子孝”的家庭氛圍,我努力地擠出笑容,招呼兒子過來。
兒子手上舉着一本漫畫書,遮住整張臉,一步一挪地從距離我兩米遠的地方龜速駛來。我忍着忍着,終於還是沒忍住,爆了,一把奪過書甩在了一旁,“下週就要考試了,能不能認真點啊?你看你的作業,‘求’字少了一個點,‘整’字下半部分寫成了‘王’,數學7*8=32?……”
嘮叨完,抬頭看向兒子,四目相對,兒子撲哧一聲笑了,“那個屎殼郎太笨了,哈哈……”人家還在漫畫世界遨遊,我卻一廂情願、吐沫紛飛地説了這麼一大通。故事的結局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每到歲末年初,人就容易患上點這病那症的,我感覺自己最近患上了“不治之症”——恐輔症。顧名思義,就是恐懼給孩子輔導作業的一種心理疾病,每次給孩子輔導作業都如臨大敵,心慌、氣短、血壓升高,讓我在“控制自己——吼孩子——自責反省”的惡性循環中折磨着自己。
聽説現在有八成父母患上了恐輔症,想想心裏好受多了,比起下面這位父親,我最多隻能算輕度患者。
以上是一檔綜藝節目的視頻截圖,這位父親屬於麻辣派系,他平時與女兒的關係特別好,就是一輔導女兒作業就人格分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拿起桌上的戒尺,女兒調侃道“掌中寶,麻辣味的,還脆脆的哦。”
節目中有一位父親説了這樣一句話,讓我感同身受,他説以前人們常説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現在的不幸都雷同了。隨着家長們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項重要工作,這讓每個家庭都有了一部長篇血淚史,“恐輔症”已經蔓延於整個家長圈,成為家長們的集體癥結。
每個家庭的“恐輔症”表現形式不同,有的花式吼娃,爸爸吼完媽媽吼,輪番上陣,為自身健康着想,時不時地來個中場休息,喝口水,吃片降壓藥,以防腦中風;有的自備神器,比如戒尺、殺威棒、頭盔等,武器齊全,應有盡有,備頭盔怕的是情緒失控,後果會很嚴重。
在這裏提醒家長們一點,有時候咱自己也得悠着點。
輔導作業時,吼孩子打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我們不得不承認,吼孩子、打孩子是我們最無能的選擇,當我們拿孩子束手無策時,才會搬出這一招,以為火力鎮壓就能讓孩子乖乖地,老老實實地學習、寫作業了,恰恰相反,他會讓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笨。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裏·施特勞斯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對美國806名2—4歲的兒童進行智力測試。四年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測試,結果發現未遭遇過體罰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常捱打的兒童高5分。
施特勞斯還曾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名大學生做過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打孩子的家長比例越高,那個國家的國民平均智商就越低。
默裏·施特勞斯的這一結論也得到了神經學家的證實,科學家曾經掃描過兩個三歲孩子的大腦圖形。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温柔善良,善於和孩子溝通;另一個孩子的媽媽非常冷漠,不會在意孩子的需求,甚至出現虐待孩子的行為發生。
如下圖所示:左圖是第一位孩子的大腦圖形,右圖是第二位孩子的大腦圖形。
神經學家解釋説,右圖的黑暗區域意味着大腦容量減少。缺失的區域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而且因為長期遭受打罵,長大後很有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自卑等。而左邊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更容易成功。
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了十餘年的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同樣證實了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這會導致大腦中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本應該逐漸減少的左側顳上回灰質體積增加,從而使言語智商很低,並且主要負責記憶和情感控制的海馬體體積也會減少。
所以,輔導孩子作業光靠“吼”和“打”是行不通的。
高效輔導孩子作業的兩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降火、降壓,互換角色
輔導孩子作業時,吼孩子、打孩子的危害已經不言而喻,關鍵是家長如何降火降壓?孩子放學回家,就坐在電視機前喊不動;寫作業東張西望,挖鼻孔摳耳朵,磨磨蹭蹭沒效率;寫作業應付了事,劃了完了就萬事大吉。
我作為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家長,我真的真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但有時還免不了有崩盤的時候,為啥會崩盤呢?之前我一直沒有搞明白這個問題,有幸看過一檔綜藝節目,讓我醍醐灌頂。
這檔節目非常有趣,節目中親子“身份互換”,讓爸爸們“穿越時空”來當小學生接受考試,孩子們則坐在觀察區觀看爸爸們的表現,一開始我覺得讓家長來做小學題目那簡直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可事實上有的爸爸卻在很簡單的題目上栽了跟頭。
比如問“一公頃等於多少平方米”,當時我的腦袋裏就閃過三隻呱呱叫的烏鴉,也只有我們真正坐在小學生的位置去看待孩子們學的知識時,我們才發現這些知識一點都不簡單。
看過這檔節目後,讓我不再那麼自以為是,開始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理解孩子,反思自己。
之前我就經常自以為是,總覺得這麼簡單的題目怎麼還能做錯了啊?這個字照書抄,怎麼還寫得缺胳膊斷腿呢?這題目寫得清清楚楚,怎麼還能丟到一問沒答呢……
可我們不是孩子,不知道孩子的想法,不瞭解孩子原來有那麼多知識要去學,當我們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時,就會覺得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錯的,免不了就會生氣發火,與我們的孩子互換角色,讓我們給彼此一個瞭解、成長的機會,才能讓我們彼此少些衝突與矛盾。
第二個要點:給孩子創造成就感
平時我們在孩子面前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的樣子,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尤其是當他們學習成績不佳時,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寫作業了。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創造成就感,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短腿的地方,這檔節目就幫助孩子們卸下了父親無所不能的偽裝,讓他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父親,讓他們明白自己在父母面前,原來也沒有那麼LOW.
我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不要苛求完美,我們要多看孩子的努力,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時,要從最簡單的地方入手,目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的滋味,這有助於增加他的自信。
1月7日,《2018中國小學生家庭教育白皮書》發佈,為進一步剖析不同家長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的差異,《白皮書》還總結歸納出蜜糖系、爆椒系、薄荷系、黑咖系、鴨梨系、如鹽系6類不同的代際關係畫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對號入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