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邊叫做黃蒿的一種野草,荒草野地隨處可見,從小漲肚的時候就會弄一包葉子和花的混合,用一塊布包起來揉碎,連布袋一起敷在肚子上,過幾個小時就好了。這兩天有在路邊又看到了,想着整理一下,同大家分享一下也好,或許有人能用得着。
相關醫典記載:最早記載可見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左右)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名草蒿,將青蒿列為別名,列為下品。宋《大觀本草》和《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均有記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指出:“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本草綱目》載黃花蒿,謂:“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蛋黃,氣辛臭”。張衍箴認為,在宋代以前,青蒿與黃花蒿是同做草蒿(青蒿)入藥的。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揮發性香氣(説是香氣,其實就是草藥味)。根單生,垂直,狹紡錘形;莖單生,高100-200cm,基部直徑可達1cm,有縱稜,幼時綠色,後變褐色或紅褐色,多分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無毛或初時背面微有極稀疏短柔毛,後脱落無毛。
產地佈局:遍及中國全境;東部省區分佈在海拔1500m以下地區,西北及西南省區分佈在2000-3000m地區,西藏分佈在3650m地區;生境適應性強,中國東部、南部省區生長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緣等處;其他省區還生長在草原、森林草原、幹河谷、半荒漠及礫質坡地等,也見於鹽漬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羣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生長習性:黃花蒿喜温暖、陽光,忌水浸,不耐廕庇。光照對青蒿素含量的影響較大,對土壤質地及pH值要求不嚴,pH 值5.4-5.7對葉片產量及青蒿素含量無大的影響,但性喜開闊向陽的濕潤環境,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的少宿根性草本植物的黃壤、沖積土和紫色土。
採摘時間:黃花蒿不同生育時期葉片中青蒿素含量差異顯著。採收期對黃花蒿產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響明顯,採收期的確定應以獲取最大的青蒿素產量為目的。不同產地其適宜採收期有差異,廣西在8月下旬初蕾期採收最好,山東以9月份花蕾期採收最好。採集的時間以晴天中午12 時至下午16時為宜,在這期間採收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不同的乾燥方法對青蒿素的產量也有一定的影響,自然曬乾的效果最好。
藥用領域:傳統中藥習稱黃花蒿為“青蒿”,入藥作清熱、解暑、截瘧、涼血、利尿、健胃、止盜汗用。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辛苦,涼,無毒;寒。
功效:清熱解瘧,驅風止癢。
主治:傷暑,瘧疾(屠呦呦教授憑藉在此領域巨大貢獻獲得諾貝爾大獎)。潮熱,小兒驚風,熱瀉,惡瘡疥癬。
1、治小兒風寒驚熱。《綱目》
2、生葉汁,塗惡瘡疥癬及毒蟲咬傷。《現代實用中藥》
3、清熱。《南京民間藥草》
通俗的講應該怎麼使用:
(1)就是前文所講花葉一起包起來敷在肚子上,一般要一斤左右就夠了。
(2)新鮮葉子、花朵擠出汁液,當消毒水使用,塗抹瘡傷、毒蟲咬傷。
(3)鑑於味道比較苦,將葉子和花朵摻和在其他食品裏一起吃掉,具體自己把握。可以考慮黃蒿炒雞蛋、黃蒿煎餅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