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權威究竟應該怎麼使用?孩子都長大了,你還在大聲訓斥嗎?
導語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權威感,一是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二是希望掌握親子關係之間更多的主動權。其實,孩子和家長之間由親情紐帶進行連接,孩子還小時,會對父母有着很強的依戀感,所以對父母的話通常未經思考,只是一味順從,這給父母造成了自己權威感強的假象。
一直到孩子長大,對於父母的依賴逐漸消失,開始追求自由且平等的親子關係,這時候父母説的話似乎就不那麼管用了,有時候孩子甚至還會頂嘴,這個時候父母通常都會感嘆自己的權威感\'\'徹底崩塌\'\'。
實際上,在親子關係中運用到\'\'權威\'\'這個詞,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方壓制另一方的意思,家長具有權威感,孩子自然就需要服從和尊重。可是家長心理都應該知道,這樣的權威感遲早有一天會被孩子的自我意識打敗。
所以説,我們所説的家長在親子關係中的\'\'權威\'\',更應該是備受尊重的真理。家長的人生經驗和學識,在年紀尚小的孩子面前,確實應該要贏得孩子的尊重,而不是單純地利用年齡對孩子進行\'\'壓制\'\'。一種健康的親子關係,並不是孩子一味順從父母的權威,而是家長用自己的\'\'真本事\'\'贏得孩子的尊重,為孩子的成長起到一個嚮導和榜樣的作用。
權威的約束力隨着孩子成長髮生變化
其實,孩子對於權威的認知和服從會隨着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根據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下表看出,隨着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對各個權威性人物的服從程度也逐漸下降。
對權威的服從也分為三種:
行為定向:權威人物對於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導致孩子害怕自己做錯事受懲罰。
身份定向:由於權威人物的身份(如父母、老師),而形成的壓制感。
知識定向:權威人物\'\'以理取勝\'\',用真理來贏得孩子的尊重。
根據研究,5歲的孩子對權威的服從主要來自於行為定向以及身份定向;10-13歲的孩子對權威的服從源於知識定向。
家長是否瞭解,自己所追求的\'\'權威感\'\'是為什麼而喪失呢?
首先,孩子自我意識隨着年齡增長逐漸完善。孩子慢慢地會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時家長的身份和約束對於孩子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威脅\'\',因為孩子對於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已經有能力辨別對錯,明白什麼是有利於自己的,那對於父母決策的依賴自然大大降低。
其次,父母沒有做到與孩子互相尊重。很多家長的權威感來自於對於孩子的管控,這樣的管控首先就失去了與孩子互相尊重的基礎,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而是純粹地對孩子加以管束。這樣缺乏尊重的權威濫用,很容易也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尊重。
最後,認知不同,父母管教失去約束力。當孩子長大以後,如果父母自身缺乏跟孩子認知上的共鳴,那父母説的話也會失去約束力。
權威的錯誤使用會導致什麼:
家長經常陷入使用權威的誤區,單純地認為管教孩子就是單純地逼迫孩子聽話。如果誤用權威,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
1、親子關係變得疏離。如果家長持續使用不正確的權威壓制,會導致親子關係失去最基本的尊重,導致關係變得疏離。
2、孩子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持續地進行管教,不給孩子適當的自我空間,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會對家長説的話越來越不以為然。
權威的使用也需要分場合、時間,如果家長只是衝孩子大喊大叫,效果必然不如人意。
對於家長來説,應該這樣做。
1、跟孩子平等交流,擺脱至高無上的權威感。在學術界向來都鼓勵人們創新、挑戰權威,這説明權威並不一定等於真理,它值得被人們質疑和挑戰,這樣研究才會有進展。那麼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那一個角色,而是要和孩子平等交流,把\'\'要求\'\'變成\'\'建議\'\',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父母才會受到孩子的尊重。
2、父母要不斷完善自我,做到以理服人。孩子長大以後能夠逐漸完善自我意識,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應該只停止在孩子童年的\'\'語言管教\'\',而是要不斷完善自我的認知、學識,用真正的知識引起孩子的尊重。
就好比教孩子寫作業,小學的時候父母總是罵孩子\'\'笨,這都不會\'\';而到了初中,簡單的題型還會解,難的就只能讓孩子自己思考;那到了高中,孩子的知識積累已經高於很多父母了,這時候父母還想呵斥孩子,很明顯就失去了約束力。
3、及時轉換角色,不同階段實施不同教育。年紀小的孩子不懂事,想法和行動還需要父母的管教和約束,可是孩子長大以後,就理應擁有更多的自我空間。所以説,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自由空間也應該越來越多,這樣才有利於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
總結
父母在教育當中,應該要及時收起自己的權威感,給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孩子年紀小時的順從,不應該只被理解為\'\'聽話、乖巧\'\',而是對父母決策的依賴,那麼長大之後的不順從,也不應該被單純理解為\'\'逆反\'\'。孩子之所以產生這些表現,都是由於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對於父母角色的認知不同,所以父母不要只要求孩子變成什麼樣,而是應該順着孩子的成長進行角色轉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日常分享育兒身邊事,瞭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