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手,相信所有父母都經歷過,從2個多月開始,他們就致力於把手塞到嘴巴里的活動,到了3個月左右,基本都可以吃到小手了,不過剛開始,塞進嘴裏的是整個拳頭,然後逐漸精細到某根手指,或者把某個物品塞到嘴巴里。
每次吃手,都會把口水弄得到處都是,看起來髒兮兮的,很多父母會想方設法制止孩子吃手的行為。
但是吃手是孩子發育過程的必須經歷,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正常現象,更是大腦皮質發育的表現,如果能夠在吃手的時間期限內,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僅會得到滿足感和安全感,他們的智力發育也會更勝一籌。
吃手,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正常現象
孩子為什麼要吃手?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有很多個敏感期,而吃手就是“口腔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
口腔敏感期,指的是孩子通過“口”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構建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從2個月開始,孩子就在用“口”探索世界,他們先嚐試吸吮小手,把整個拳頭塞進嘴裏,隨着精細動作的發育,逐漸過渡到吸吮手指,啃咬物品。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裏,孫瑞雪描述了這麼一個案例:一次坐火車,她遇到一個三個月左右的寶寶,正躺在媽媽懷裏專注的往嘴裏塞手,試了幾次終於成功了,津津有味的吮吸。可是媽媽卻以不衞生為由禁止了這種行為,於是寶寶惱怒地大哭起來,直到把小手重新塞到嘴裏才安靜下來。
孫瑞雪表示,吃手就是孩子的工作,是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解放雙手,展開雙手迎接世界的最早期準備。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盲目禁止,沒有得到滿足,很可能會讓敏感期延後,等到孩子兩三歲以後爆發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孩子喜歡吃手、咬人的原因。
吃手,是孩子智力發育的信號
吃手是孩子智力發育的信號,不僅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還能通過吃手來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的刺激,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
A、吃手是孩子智力發育的信號
2-3個月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也不會説話,大動作發育看起來沒有明顯進步,但是“吃手”動作的完成,卻意味着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精細動作的進步,而且經常吃手,對這兩種能力的鍛鍊非常有好處,為後期孩子抓握物品,自主吃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孩子再大一些,精細動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他們不僅能夠吸吮某一根的手指,還能夠抓握東西放到嘴裏品嚐,不僅能夠促進手的抓握能力,還可以通過嘴來認識更多物品,更大限度的探索世界。
B、吃手可以刺激味覺、觸覺和嗅覺
吃手時,嘴巴碰觸小手品嚐小手,能夠讓觸覺和味覺得到充足刺激,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隨着月齡增加,孩子品嚐的物品越多,得到的刺激越大,發育也會更快速。
等到出牙期,孩子會出現各種不適,比如牙齦紅腫、發癢、疼痛,非常遭罪,而吃手不僅可以安撫寶寶內心的煩躁,還可以緩解出牙的不適,減少疼痛。
當然,吃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比如:
①保證手部的衞生整潔,以免細菌隨着小手進入口腔,影響寶寶的健康。
②抓握的物品必須乾淨安全,不要讓寶寶受到傷害,而且大小合適,不要噎到寶寶。
③準備安撫奶嘴或者磨牙棒,寶寶喜歡吃手,但是冬天外出不方便,可以準備個安撫奶嘴讓寶寶吸吮;寶寶出牙牙齦難受,可以使用專用的磨牙棒緩解不適。
吃手的期限要知道,若過了必須干預
吃手雖好,但是也有時間期限,若過了這個“時間”還吃手,父母就該管管了。
1、孩子2歲內吃手,都是正常的
孩子2歲內吃手都是正常的,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只要注意衞生就可以了。
這個階段,父母千萬不要盲目制止,如果外出時不方便洗手,可以準備嬰兒專用的濕巾,經常擦拭,或者準備安撫奶嘴和寶寶專用磨牙棒,滿足他們對“口”的需求。
PS:吃手時間因人而異,有的1歲左右就不吃了,有的2歲還時不時地吃一會兒,多是正常的,不要太擔心。
2、孩子2-3歲以後吃手,必須干預
正常來説,口腔敏感期在2歲前就結束了,如果孩子2-3歲以後還經常吃手,可能是之前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也可能是養成了不良習慣,父母必須及時干預。
①如果是遲到的口腔敏感期,可以給孩子準備各種啃咬的東西,比如質地不同,軟硬不同,口味不同的乾淨食物,其中蘿蔔條、黃瓜條、蘋果條、手指餅乾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準備不同材質、形狀的磨牙棒,儘量滿足孩子對“口”的需求,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敏感期。同時還要提醒孩子注意衞生,不要隨意咬人。
②如果是壞習慣的養成,父母必須及時干預,幫助孩子儘快改正這種壞習慣。同時還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況,很多孩子吃手咬人都是心理壓力太大導致的,父母應該多陪伴多安撫,經常帶孩子外出玩耍,進行一些户外活動,讓孩子放鬆心情,接觸更多同齡兒童和有趣的新事物,這種壞習慣很快就會“不藥而癒”。
叮麻寄語:
孩子吃手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時間範圍內,一般不需要過度干預,實在擔心可以用食物代替小手,或者陪孩子玩耍,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果超過了時間範圍,父母需要查找原因,對症解決,幫助孩子儘快擺脱吃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