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太極拳到底有哪些好處練過之後才知道,國寶級武術的魅力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健康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寶庫中的一個拳種,它有着獨到的鍛鍊方法,歸納起來為“練腦、練氣、練身”。三者密切結合,始而意(腦之所行)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實為內外兼修的鍛鍊方法。

首先來説就是練習腦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着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鍊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鍊。進而調整身體諸系統的功能,使其趨於正常,諸臟器達到堅強有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其次是煉氣

太極拳強調以心意為主導,氣要暢達充沛,神要虛靈凝聚,體要鬆柔綿軟,故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寧靜。心不靜不能沉着,就不虛不靈,氣也不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即是以心行氣的最好説明。練太極拳不能像靜坐那樣,身體不動以意領氣,這是因為拳有許多動作。因此,要意隨動作移動,從而帶動氣血運行。例如作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在流注。練拳尤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着到。

最後是煉身

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條線,“頂頭懸,尾閭收”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但可使氣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頭貓腰,脊椎萎縮等病態。

太極拳要求節節貫穿,周身一家。在腰脊,關節的帶動下再配合迴旋纏繞運動,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關節,達到節節貫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則能增強各關節的機能和防止其發生退化現象,並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正常功能。

太極拳着重虛實轉換的鍛鍊。不論上肢、下肢、軀幹及內臟各部“處處均有一虛實”。以腿為例,體重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反之亦然。腿部通過虛實鍛鍊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在以腳為例,當腳跟、腳掌、腳趾相繼下落抓地為實,腳心(湧泉穴)輕輕上提為虛,叫做實中有虛。經常做腳底板貼地,足弓上提的活動,一緊一鬆的虛實交換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鍛鍊。長久下去,不但可以矯正平足,同時可使足弓增強彈性,達到健步輕靈。

想要學習一定要慢,謹記欲速則不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幾天、十幾天、或幾十天就學完學成一套。要樹立一個慢慢學、認真紮實學的思想。這就是説,不學則已,學就要循序漸進,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着一勢地學。一招熟悉之後,再學下一招。

決不可粗枝大葉,霧裏看花,不求甚解,快速地學。學慢,對手足部位、定型、運行、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就能看的多,聽的多,煉的多,領會的地方也就多。學慢,既是反覆熟悉、鞏固、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反覆鍛鍊、認識、實踐、校正的過程。姿勢、動作就會逐漸趨於正確,運行就會走上正規而經久不易改變和遺忘。

學的快,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對行氣,運轉更是茫然,天長日久,姿勢謬誤,醜態百出,校正起來實在困難,常言:“寧教千遍,不改一招”,就是這個意思。學的雖慢,可是一遍過手,就能收到基本上趨於正確的定型效果,即令稍有差錯,校正起來也是輕而易舉的。如果學的快了,着着勢勢不夠真切,差錯橫生,校正起來,精力和時間不知耗費到如何程度!所以,學的慢,實際是快;學的快,實質是慢,這就是二者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