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在養生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使用中藥來養生。
因為大家覺得自己身體並沒有很大的疾病,只不過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喝中藥可以養元固本,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讓自己更加的氣血充足,抵抗力有所提升。
而且現在有非常多的中藥都是藥食同源的,大家完全可以通過食補的方式來幫助改善自己的身體素質。
比如説大棗枸杞等等,對身體是比較有好處的,而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副作用,也不會出現不良反應。
在老一輩人眼裏,他們更偏向於中藥的治療方式,認為中藥副作用比西藥小,同時裏面含有的各種名貴的藥材,對人的身體還能起到一個滋補的作用。
這一點確實也是中藥的優點,不過對於副作用這一塊,中藥也有副作用,只是缺少一張説明書。
中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先輩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到的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配方,加什麼藥都是經驗所得。
其中含有的各種藥材的使用都是有講究的,放錯一味藥材,或者是因為自己熬製的時間不對,都會影響到中藥藥效的發揮,甚至影響到人的健康。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不同的人在服用中藥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
01 熬出來的中藥越濃,藥效越好?
有人提出疑問,為什麼有的人的中藥熬出來顏色很深,有的人的中藥顏色很淺,是不是越濃,效果越好?
事實上,藥劑的顏色濃不濃,和藥效本身沒有關係。
中藥真正進入到熬製的階段,操作會更加的複雜一些,包括時間上的把握,火候的調整,要人一直在旁邊盯着,隔一段時間就要注意調節一下火候,然後攪動一下藥物。
但好在現在大部分醫院診所都是開好藥之後就幫你熬製出來,比較方便,也避免了很多的問題。
不同的中藥熬製出來之後的湯汁顏色是不一樣的,這其實和藥物的成分有關。
藥劑熬製出來的顏色偏向於淡黃色,可能是藥材中含有黨蔘、黃芪之類的藥材。
而顏色深黑的,可能是藥材裏面含有熟地、黑豆、元參這樣的色素較高的藥材。
藥劑發紅,可能是含有紅花、丹蔘等,而藥劑發紫,可能是含有紫草等。
根據藥材含有的色素以及成分的不同,還有的會發生高温反應,成分氧化,藥劑的顏色會發生變化,但是這和藥劑的效果沒有關係。
並不是説顏色越深的中藥作用力越強,也不要試圖加長熬製藥物的時間,這樣會破壞藥物成分,不利於自己疾病的治療,自己熬製的話,一定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的標準來。
02 關於喝中藥,還有幾點補充
中醫有陰陽之分,白天被分為陽,夜晚被分為陰,在不同的時間喝中藥,中醫認為有不同的功效。
那麼,喝中藥真的有最佳時間嗎?
對大多數中藥來説,上午9點和下午4點左右是吸收藥物的最佳時機,所以大多數的中藥一般都建議在這兩個時間服用。
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據《神農本草經·序例》所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病在胸部以上人,例如頭暈、咽痛、目疾等,建議飯後服藥,從而減輕藥物對胃腸道黏膜的損害。
然而病在胸腹以下則恰恰相反,需要飯前服藥,這樣做藥物才不會被胃內的食物稀釋,有利於藥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比如肝、胃、腎等臟器疾病。
但如果病在四肢,需要空腹服藥,在體內較高的濃度下,才能保證藥物在最快的時間發揮出藥效。
另外安神藥睡前服,臟腑功能在入夜之後是全天最低的時候,此時用藥簡直是“雪中送炭”,也有利於第二天清晨吸收。
和西藥不同,不是隻要我們服用就可以達到效果,而是要配合體質,時間來進行服用,才能把藥物效果最大化。
中藥的温度最好在35度左右,如果一袋是一次的量,最好不要分幾次喝完,一次性喝完才能發揮藥效。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
對於中藥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不是沒有副作用,也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
不要盲目追求藥材的豐富,也不要盲目吃藥,到正規醫院抓藥,並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