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寶媽媽回憶道,寶媽媽説她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媽媽説"如果你不聽媽媽的話就不要你了。"她回憶道,曾經説過媽媽不下幾次表達過這樣的意思,而且當時的態度非常堅決。
在我小的時候,也就是4、5歲的時候,有一次在百貨商場買東西,看着可愛的芭比娃娃,我很喜歡,想讓媽媽給我買一個。結果媽媽很生氣,可能是因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胡説八道,會讓人覺得沒有家教。
於是,媽媽很生氣地説了一句"不聽媽媽的就不要你了",接着,媽媽生氣地離開了,一旁的寶媽媽回憶起來就會覺得此時還是會陷入一種不好的情緒中,心裏不自覺地害怕、恐懼。如果沒有媽媽,我該怎麼辦?我害怕。
這樣的方式,也許在很多家庭還是比較常見的,也會有很多家長都表示,真的不希望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不好的經歷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這樣看來,家長只用一種方式來威懾孩子,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母親表達孩子不聽話就會失去父母時,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真實感受,確實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認同感。它不能被忽視。
其實對於家長來説,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但是,我們在拿教育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也需要把握好懲罰的"度",絕不能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為代價。
01.學會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的後果。
對於家長來説,最怕的事情就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像本來説好一起出去玩的那家人,去哪裏玩,結果沒過多久就改變了主意,想去別的地方玩,不去了。
這時候,大人們真的生氣了,東西都準備好了,孩子們喜歡的食物、玩具,甚至像露天的小帳篷都會有人照看,所以人們並不擔心。
通常這個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改變主意,希望父母同意他的想法,他需要放棄一些東西。不會再有露營的機會,因為新址不會有這樣的條件。而且遊玩的時間會更短,因為臨時的變動會耽誤行程。
讓孩子明白,一旦他的決定能夠實施,他就要付出一些代價,需要自己承擔。當然,這樣的事情,最好事先商量好,如果孩子不隨便改變計劃,有奢望通過無理取鬧獲得成功,可以答應他多玩,並獲得一個小禮物的機會。
父母需要成功地轉移孩子的行為。
就像孩子看到可愛的玩具就動不了一樣,家長沒必要那麼急躁,以為孩子又要哭又要鬧。相反,他們成功地轉移了孩子們可能不得不做出貢獻的不良行為。
這時,你可以表揚孩子,問孩子在看什麼?這些可愛的玩具很可愛。你能告訴媽媽這些玩具哪裏可愛嗎?人們非常喜歡它。問孩子櫥窗裏的玩具和家裏的玩具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孩子此時會覺得家裏的玩具也很好,更不會吵着要買玩具。
孩子需要給予關愛,在成長中會遇到磕磕絆絆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説,他不會那麼理解,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希望通過一些方法,讓家長在育兒的道路上走得順暢。
今日話題:當孩子不聽話時,你該如何應對?歡迎發表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