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們進行了一次病例討論。患者在術中沒什麼,但在手術後一直喊疼。因為喊疼,家屬質疑我們的醫療質量不行,這相當於否定了我們之前的所有努力。為此,這次病例討論就在大家都覺得委屈的環境下開始了。
患者72歲,是一個乾瘦的老頭。術前查出來結腸上有一個腫瘤,因此決定儘快手術。
麻醉科的術前訪視發現,老人家除了體重低一些,各種指標都還可以。於是,同意儘快手術的意見。
手術這天,我們為其實施了全身麻醉。麻醉過程很順利,手術在下午1點鐘正式開始。手術歷時2個小時。
然而,明明沒有給多少藥,患者卻甦醒的不太理想,半個小時後才迷迷糊糊勉強能配合。
本以為患者沒有什麼大問題了,但患者在回到病房後不久就開始喊疼。
我們趕到病房後,發現患者表情痛苦,用手使勁抓着刀口附近的被子。
為了避免患者抓開傷口敷料,大家用力控制着他的兩個手。但這個時候的患者似乎非常有力氣,按住他胳膊的兩個護士有點按不住,又擔心用力過猛把胳膊掰斷了。
當護士眼巴巴看着我們的時候,決定為其注射一針快速起效的藥。
起效後,患者終於平靜了。
此時,家屬帶着質疑問:不是用止疼泵了嗎?怎麼還這麼疼啊?!
確認止疼泵正常運行後,我們簡單和家屬解釋了一下。但那個時候是沒有辦法解釋清楚的,這時的疼痛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病例討論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1.手術本身屬於大型手術,切口大,疼痛程度本身就很高;
2.麻醉甦醒質量不高、患者意識不夠清醒,對疼痛有過度的感知和反應;
3.正值夏天,手術室內空調開得較低,加上患者本身較瘦,容易出現低體温。低體温狀態下,患者就容易對疼痛特別敏感;
4.手術安排在下午,實際禁食時間超出了最佳的6~8小時。過長的禁食時間,導致患者甦醒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了對疼痛的敏感度;
5.患者真正甦醒的時刻,並未及時干預其疼痛,導致其掙扎。越是掙扎,手術切口越疼。
其實,在病房處置過程中並未給患者很大劑量的鎮痛藥物,打的那一針更多的是鎮靜作用。疼痛本身是對不良刺激的認知和軀體反應,單純鎮痛一般是不夠的。因此,當打了一針鎮靜藥之後患者就安靜了。
最後我們要説明的是,術後鎮痛泵屬於減輕疼痛的裝置,其裝配的藥物也是根據手術大小以及患者體重而配置。因此,肯定不會適合所有人。部分對鎮痛藥物需求量較大的人,可能需要裝配更多的藥物,但這種情況一般需要疼痛發生了之後才能發現,不是醫生一開始就少用了止疼藥。畢竟,一旦用多了,可能會出現呼吸抑制等風險。
【温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裏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