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風(爸媽進化論主筆)
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
孩子是你的,
但並不代表你可以為所欲為
時間前段,知乎有個話題一路衝上了熱榜第二。
引起了上萬人的關注,數百萬人的圍觀:我的女兒因為我撕了她的筆記本絕食了怎麼辦?
據描述,那是女兒從初一寫到高三的筆記本。因為女兒最近成績有所下降,媽媽“頭腦一熱”就將筆記本燒了。
事後,媽媽還想讓女兒反省,卻沒想到女兒絕食抗議了。
媽媽才開始有點後悔,於是求女兒。不管用後,就又吼又罵,最後上升到拿手機威脅。
女兒哭着説:“我説過那是我最重要的東西!”
是的,女兒早就告訴了媽媽,那是除了家人最重要的東西,是她積累了多年的小説靈感,是她這6年的精神世界。
可是,媽媽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哪了,而是輕飄飄一句:我都已經燒了,這也是她成績下降了,還記記記的原因啊,我該怎麼辦?
最高讚的回答説:
“令人髮指,手段特別殘忍,影響特別惡劣!沒錯,我説的就是這位家長。你知道什麼叫隱私嗎?什麼叫邊界嗎?什麼叫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嗎?什麼叫底線嗎?”
暴擊人心的四連問啊!
想起《暗黑者3》裏吳洋媽媽對兒子的一番訓斥:
“不好好寫,玩什麼手機?”
“幹什麼,你什麼態度?”
“連你都是我養的,我生的,我看看你手機還不行了?”
“你什麼隱私?你什麼秘密?你還衝我保密!”
這些媽媽根本容不得孩子對自己有所保密,何況是長達6年,被視為最重要的東西。説白了,媽媽不過是恰好有了藉口而已,藉此宣示家庭主權,獲得更多的掌控權。理由還是為了她好好學習。
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説: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過多的橫加干涉,對他們來説,無異於一場災難。
父母越強勢,孩子越不聽話前段時間,閨蜜向我訴苦:13歲的女兒小潔,開始頻頻和她頂嘴。
更讓人頭疼的是,小潔還學會了撒謊。如果不是老師告知,她都不敢相信那個乖乖女,竟逃課泡網吧,還早戀。
那晚,她怒其不爭,小潔卻大吼:“天天這也不讓,那也不讓!我受夠了被你們操控的木偶人生活。”
説完女兒“嘭”一聲甩門而去,留下閨蜜模糊了雙眼。
心理學家曾奇峯説:“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突如其來的叛逆,不過是攢夠了對父母的不滿,是壓抑已久的宣泄。
叛逆的背後,是不願失控的父母,和渴望自由的孩子的權利鬥爭。
對此,樊登曾説:“父母和孩子總有一場戰爭,如果孩子勝了,這個家庭就是喜劇。如果父母勝了,就是悲劇。”
2018年,北大畢業生,留美碩士王猛,以一篇萬字長文控訴了父母的“控制以傷害”:
從小就被媽媽關在家裏,不讓出門玩耍。
媽媽喜歡包辦所有事,對他的操控落實到吃飯,穿衣,上哪所學校。
身邊的朋友都是父母認識的或瞭解的。
考上北大後,以為終於能逃離父母的掌控。父母卻依然四處託人“關照”他,甚至到了美國,仍不放棄對他的“監控”。父母越是試圖牢牢控制孩子,他就越拼命掙扎逃離。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父母一心要贏了孩子,卻也因此失去了孩子。
最終,王猛和父母決裂,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
多年過去,唯一一次回家,是為了補辦身份證拿户口本。在家僅待了10分鐘!他一刻也不願與父母多待。
孩子就像彈簧,父母若只是一味的壓制他,控制他,最初也許會取得意料中的效果。但當彈簧被壓到極限後,孩子勢必會以更大的爆發力逆反逃離。
當控制成了父母愛孩子的唯一手段,家也就淪落成了暗暗較勁的角鬥場。
被控制的孩子,一生悲劇
不久前,微博曝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新聞:15歲的女兒,以按摩為由,用絲帶勒死45歲的單親媽媽張靈。
據報道,為了培養女兒,媽媽傾注了所有的心血與精力。力求在不完美的家庭中,給女兒極致的愛。可這樣的愛附加了條件:“你是我的女兒,我一步一步把你養大的,你必須聽我的。”
在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剝洋葱people》對張靈7年好友的採訪中,我們看到了令人窒息的母愛:學習成績必須是年級前四五名。
張靈很要強,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她的意願來。
孩子連午睡自由都沒有,必須中午休息。
打聽孩子接觸的每個要好朋友。
離婚後,拒絕孩子去見爸爸。
為此,女兒多次被訓哭,曾揚言不要這個媽媽了,她説:
“你雖然給了我這麼多,但只考慮吃穿用,從不考慮我的精神感受,不考慮我是怎麼想的,你讓我不快樂。”
《歡樂頌》有句台詞説得好:為了孩子,父母可以捨得一身剮,自然也會要求更高的掌控權。
當付出變成情感勒索的籌碼,愛也就變質成了控制。錯位的愛,終將演變成繩索和尖刀,要麼勒死對方,要麼捅死自己。
微博有個話題:父母的控制慾可以有多恐怖?
網友@杜西西吐槽:媽媽為了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在家裝了攝像頭。
我的房間永遠上不了鎖,人身自由對我而言不知為何物。只要我一説不,媽媽就痛斥我白眼狼,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説自己有多不容易。
小時候,總想着長大了就能逃離。長大了才悲哀的發現,只有死了才能解脱吧!
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心理學家李雪説:“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裏體會到痛苦。”
被控制的孩子,一生悲劇。
給予選擇,是父母給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奇葩説》有一期節目的主題叫做: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很多父母不假思索説當然要了。
可是不管父母定製的人生有多美好,都不過是他們對自己人生渴望的投射。
説是定製,實則是控制,一輩子都按着劇本走,一輩子都沒有選擇。
黃執中説:“什麼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把選擇權歸還給孩子,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尊重。伊能靜在參加《幻樂之城》時,曾提到自己首次和兒子哈利吵架。因為哈利想學剪輯,可是她希望孩子能學編劇。
伊能靜以過來人的身份分析利弊,哈利卻反駁道:“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伊能靜聽完,猶如當頭一棒。她開始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去嘗試。只要孩子所想,便可以去學:作詞寫歌,畫畫,跳舞,拍短片,寫小説,設計服裝,舞台劇……
沒有設限,任他試錯。哈利也以從不低於A的成績回饋媽媽的信任。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築夢者,父母放手,給孩子發展的空間,孩子才能在不斷選擇和試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給孩子選擇,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賦權。
當一個人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時,他才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起更大的責任。
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旁引導陪伴。哪怕明知他的選擇可能把事情搞砸,或是碰壁,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撞南牆了,走回去就是了。試錯,越早經歷,成本越低,收穫越多。
《“不管叫教”是更好的管教》書中有句話説:“不管教”最難的部分是,我們要在潛意識裏清除“孩子是我的附屬,孩子的事情我都要管”這個概念。
放下控制慾,也許是個艱難過程,但也是每個父母人生的必修課。
育兒不是控兒。
請少一些控制,多一點自由和選擇。
愛他,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