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時間?即使最聰明的人也會對時間感到困惑,我們在不同的年齡亦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小的時候我們並不怎麼在意時間的流逝,成年後卻終日困於上下課、上下班,似乎每一天都沒有足夠的時間。時間是很久以前的記憶,又是現在滴滴答答的每一秒,怎麼跟孩子解釋時間倒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此前我們在主題書單《孩子眼中的“時間”和父母眼中的“時間”有什麼不同?》中提到了多本與時間有關的書。今天我們來看另一本以時間為主題的書《時間是一朵花》(Time Is a Flower),它入選了2021年《紐約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最佳兒童繪本(1952年以來,《紐約時報》每年都會召集由三名專家評審組成的輪流評審小組,評審當年在美國出版的所有兒童繪本,根據藝術價值來選擇10本獲獎圖書。2017年,開始與紐約公共圖書館合作,管理這項現在被稱為《紐約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最佳兒童繪本獎的榮譽)。
這本書用圖畫展現時間流逝的過程,給人一種正在和時間一起玩耍的感覺。書的結尾巧妙地將讀者帶入一個特定的時刻——孩子的晚餐時間。
有一處特別動人的關於時間的描述是在這一頁:一個扎着辮子的紅頭髮姑娘在凳子上悶悶不樂,在純黑色的背景下她顯得很小。這張圖的文字是:“時間/就是靜靜地待在那裏/想想你做了什麼。”“也許你並不想這麼做。”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一定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許多主觀感知上的共鳴。
《時間是一朵花》插圖。
下文是兒童文學作家、研究者常立為這本書寫的書評。
為學齡前兒童描述時間
“我知時間為何物,但想要描述時,便覺得無能為力。”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的這句話,説出了大部分人對時間的整體感受。但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都是一些知難而進的人,他們不斷通過自己的作品嚐試去定義、描述、探究時間。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不過它們是給成年人看的,米切爾·恩德的《毛毛》和菲莉帕·皮爾斯的《湯姆的午夜花園》是寫給少年看的幻想小説,而朱莉·莫斯塔德的《時間是一朵花》,則是為學齡前兒童創作的一本試圖描述時間的圖畫書。
《時間是一朵花》插圖。
當我們談論時間時,先來搞清楚我們談論的是什麼時間。大體而言,時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一是起源自宇宙大爆炸的自然時間,一是被現代文明馴服的標準時間。
人類在遠古時期,就對自然時間有豐富的認知,太陽昇起落下,月亮變大變小,鳥兒秋去春來……人們很快就學會了計算每年霜降和動物迴歸之間的時間長度。但就自然時間而言,人們可以觀察體會,卻無法準確測量。它就像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自在神秘,難以捉摸,有時會給人類的交流帶來障礙,甚至給人類的生活製造麻煩。
而要想馴服時間,就需要發明鐘錶和日曆,採用人為的計量系統,這就是易於用“幾點鐘了”來描述的標準時間。隨着蒸汽機和火車的發明,需要一個世界各地通用的標準時間系統,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1876年6月,桑福德·弗萊明因為沒趕上一班火車,開始嚴肅思考標準時間的設定問題,經過漫長的提議、爭論、科學探討和政治博弈,至1884年10月,本初子午線、國際日期變更線、24個時區等世界標準時間系統中的要素一一確立。從此以後,世界各地的人們按時(甚至可以精確到秒)上下班、上下課、休假、約會、打卡,終於控制住了時間。或者,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人們終於被時間控制住了,再也離不開時間的督促了。
《時間是一朵花》中,對標準時間的描述,只有寥寥數語:
時間是鐘錶的嘀嗒聲,
也是
日曆上的
字樣和數字。
作者的興趣顯然更多集中於描述那桀驁不馴的自然時間。這並不奇怪,如加拿大文學批評家諾思羅普·弗萊所説,“文學的世界是一個直接經驗構成的具體的人的世界”,在文學藝術中,首要的力量不是萬有引力,而是激情和喜悦。
這本書的題目“時間是一朵花”透露了作者描述時間的方法——比喻。比喻通過人的心智將一件事物與另一件事物相聯結,暗喻甚至直接將兩者等同起來,這顯然並不合乎現實世界的邏輯——在現實中,時間怎麼會是花呢?A怎麼會是B呢?但是藝術家的使命並不在於描述現實,而是向讀者去呈現一個由人的心智所擁有的世界,就像作家王小波説的那樣,“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於是經由比喻,孩子們就能和時間手拉手、心連心了。
《時間是一朵花》插圖。
我們身邊的三種時間
作者關於時間的比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描述了早已被人類祖先發現的自然時間的線性特質,如孔子站在橋上對着流水喟嘆道:“逝者如斯夫。”在這本書中,這一類喻體有種子、樹、黃昏落日、網、鵝卵石、蝴蝶、頭髮、牙齒、臉。
這類描述從邏輯上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從原因講到結果,符合我們對時間的最直接的感知,比如種子如何開花,樹如何長高,落日如何沉入地平線下;二是從結果上溯原因,提示我們去注意時間默默帶來的改變,比如網由蜘蛛慢慢織成,鵝卵石由大山慢慢化成,蝴蝶由毛毛蟲慢慢長成;三是聯繫我們自身生活的切近經驗,告訴我們時間就藴藏在我們自己身上,認識時間也就是認識自己,比如頭髮如何變長又被剪短,乳牙如何脱落,臉如何生長出皺紋。
第二類比喻描述了現代物理學所揭示的時間的奧秘,即時間是一種相關性的概念,與空間一樣,它只是表述了事物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牛頓曾經斷言,我們不能測量真正的時間,但如果假設時間存在,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理論框架來理解和描述大自然。然而,在今天,量子物理學已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量子世界中的一些現象已無法用牛頓的理論來解釋。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物理世界,當然包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時間。
《時間是一朵花》插圖。
在下列這些描述中,時間不再體現出簡單的線性特徵:
時間是有些人的夜晚,另一些人的白天。
時間是一束陽光。
時間是一段回憶。
時間可以過得很慢,也可以過得很快。
時間是一首歌。
時間如同大提琴的迴響。
時間是一大塊麪包。
時間就是靜靜地待在那裏,想想你做了什麼。
時間是睡前故事。
時間顯露出它的多元性和相對性,黑暗與光明,左邊與右邊,瞬間與永恆,慢與快,動與靜,行與思……種種相對的概念在時間中可以並存。
以上兩類對不同時間的比喻和描摹,在書中交替錯落地出現,色彩、構圖、分頁設計既有條不紊又靈活多變,充分渲染出了時間的神秘感,把握住了時間的豐富性,最終自然而然地導出一個哲學式的問題:
時間到底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圓?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哲學式的:
我也不知道,不過現在,吃晚飯的時間到啦!
哲學源於人的驚訝與好奇心,並不必尋求標準的解答,得出“我也不知道”的答案再好不過了,這不就是蘇格拉底的一連串問題所抵達的地方嗎_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而這並不是時間探索之旅的終結,只不過是旅程的開始。當然,再度出發去探索得等到“吃晚飯的時間”之後了,畢竟,有什麼時光能比當下吃美食的時光更美妙呢?
《時間是一朵花》實拍圖。
撰文/常立
編輯/申嬋
導語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