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女兒班裏轉學來一個小男孩,坐在了女兒旁邊位置。對方性格頑皮,好像剛到校第一天,就和別人打架了。
結果上個週末,小男孩的父母就邀請班裏一些孩子去參加男孩家裏舉辦的夏日烘培主題會。女兒作為同桌,也在邀請名單之列。
應邀玩耍結束後,
發出邀請的男孩父母還熱情地把我女兒和別的孩子一一安全送回家。
女兒滿臉開心的出現在我眼前時,手裏還多了些玩具熊餅乾。到了晚上,女兒在牀上興奮地對我講着她一天的收穫,臨末了還和我補充一句:
“我同桌不是壞男孩,他挺可愛的。”
我不由感慨:發出邀請的孩子父母太厲害了,不僅照顧到了男孩的生活起居,
還替孩子樹立了好人緣,化解和朋友之間的誤會,協助自家孩子交到了更多朋友。
《兒童社會性發展指南理論到實踐》一書中提到,兒童的社會關係與學習成績,以及在學校中獲取更大成功是相聯繫的。
社交能力強的兒童比社交能力差的兒童更快樂,他們在與其他人交往中更容易成功,更受歡迎,也對生活更滿意。
的確,人類是活在關係世界裏的!與人交往,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教給孩子的能力,也是孩子在未來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
沒有孩子天生就“受歡迎”
身邊總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學習很好,但是進入大學或者社會以後,這羣“學霸”就不那麼受歡迎了,反而更易被人排擠、孤立。
大學就像小型社會,已經不再完全靠成績來宣示地位。
如果孩子只是學習優異,卻不擅長與人溝通,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想法,很容易遭受同學、領導的冷眼相看。嚴重的人,還會因為孤僻、不合羣引發一些心理疾病。
反觀有的孩子,受人歡迎,左右逢源!
難道他們是一出生就能侃侃而談、搭訕健談嗎?並不是!
孩子的交往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受歡迎”,後天加以適當引導改變,也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
如果家長們遇到下面這些難題,這都很正常!
孩子又被班裏的小朋友欺負了,該不該讓孩子打回去?
班裏有個小朋友很不乖,該不該限制我家孩子和他玩?
我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説了很多遍也沒用,我該怎麼引導?
孩子終歸是孩子啊!如果孩子從出生就不需要大人,那他還是孩子嗎?父母存在的意義,不就是幫助孩子成長,成為孩子內心的力量。
孩子的人緣好壞,父母的引導和經營至關重要!
家長是孩子社交的“掌舵人”
有實驗研究表明,3-7歲是兒童發展關鍵期,父母在兒童如何認識自己和如何被其他人認識方面,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
孩子在特定的年齡,就會有特定的交往方式。只有父母引導到位了,孩子才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擁有幸福的人際關係。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快樂、開心的交到朋友呢?
01.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從4歲開始,同伴關係的概念開始逐漸明確化。這個年紀的他們,很難做到換位思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因為此前,孩子們接觸的更多是師生關係、親子關係。而在此前的這些關係中,他們都是屬於被照顧的一方,這樣的關係很容易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孩子。
再加之,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條件不差,家裏的吃喝、玩具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如果這時,孩子形成了一種“玩具都是我的”的概念,就會讓孩子變得唯我獨尊,不懂分享,也形成不願與朋友分享的價值觀。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規避孩子的這類行為,並引導其換位思考。
02.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由於年齡關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完善。在某種特殊的場景下,孩子很難清晰的表達清楚自己的意願,而無法正確傳達自己信息,就很容易給朋友帶來誤解。
好好説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家長可以帶着孩子在家裏進行模擬演練,尤其是社交常用語“謝謝你”,“對不起”,“你先走,我排你後面!”“我可以看看你的玩具嗎?”等等。
學會協商、溝通、表達,更容易幫助孩子和朋友接觸,創造更多的社交機會。
03.家長的言傳身教
孩子就像是家長的“反光鏡”,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往往是因為家長最先出了錯。
孩子的模仿和共情能力是很強的。
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親戚、朋友的態度,都會被孩子學去。
比如,有些父母本身就是比較“宅”的人,於是將這種“宅”的概念還傳遞給了孩子。在孩子面前,
家長要率先在公共社交場合積極的表達,才能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04.及時讚美激勵孩子
在主動合作、分享時,家長要給予孩子正向的激勵。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能夠在不同的情景中大方得體地建立自信,妥善處理好自己和別人關係的能力。
這種讚美不僅僅是“你真棒”“你真好”,而是
觀察孩子的具體行為後,再給予正向的標籤的鼓勵性話語。
這樣的誇獎,越具體越好。
比如:
“你畫的小魚真漂亮!”
“你今天已經是堅持刷牙第8天了,你真棒!”
自信的人格可以幫助孩子和周圍建立聯繫,對周圍環境做出友好的反饋,最終得到周圍人的喜愛、肯定和讚許,願意與之相處。
最後想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培養孩子社交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離不開家長的悉心引導和鍛鍊,切不可操之過急!相信在家長的努力下,孩子的社交能力會發展得越來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