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不高怎麼辦?生長激素成了家長心中的靈丹妙藥。
身高競爭
張鳳的女兒妞妞患有“中樞性性早熟”,選擇打性抑制針來抑制孩子發育,同時給孩子長身體的時間久一點,有利於身高的增長。
妞妞要同時注射抑制針和生長激素,大半年下來,張鳳花了10萬元,打滿兩年,共計需要20萬元左右。
對於妞妞這種“有病”需要打針的孩子來説,注射藥物確實是一種選擇。
但對於大多數想要孩子長高的家長來説,生長激素卻成了非打不可。
在一些貼吧裏,很多家長留言交流:
女兒10歲,測骨齡11.9,預測只能長到158CM,需要打針嗎?
9歲9個月女孩,身高154CM,骨齡11歲,乳房開始發育,還有必要打嗎?
醫生不建議給孩子打,請問大家去哪裏可以打到這個針?
家長只知道打針可以長高,不知道生長激素作為一種藥物,只是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
長期依賴生長激素,會導致甲狀腺功能減低,股骨頭壞死、誘發腫瘤的可能性。
不少孩子因為注射了生長激素,視力降低、體重急速加重,從一個小瘦子變成運動健身都瘦不下去的胖子。
但對於家長們來説,比起長高,副作用又算什麼呢?
男生不到180就是殘廢,女生不到165就是矮子。
深受這種觀念影響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在身高上不落後於人,自然使出渾身解數。
家長們為了讓孩子長高,不顧代價地給孩子身上扎針眼,本質上是接受不了孩子普通、落後於人的競爭心態。
很多人以為“雞娃”只是侷限於學業上,殊不知父母給孩子打的雞血,從來不只有一條路。
從學習到容貌,再到身高,孩子們猶如一件件產品,被家長們朝着自己的追求和社會標準塑造。
教育上,給孩子報班補課,花重金聘請金牌教師。
容貌上,追求圓頭審美,給剛出生的嬰兒戴頭盔矯正頭型。
如今壓力來到身高上,沒有患矮小症的孩子,也要被家長拉着打針、運動。
一名13歲女孩,身高1米58,她的媽媽為了讓她長高,逼她每天跳3000個跳繩,最後孩子患上了脛骨結節骨骺炎。
甚至還有家長諮詢醫生,問上高一的孩子,一米八,想長到一米九,能不能打生長激素?
那些一米五孩子的家長聽了,可能只會拳頭髮緊。
在很多父母心中,身高從一個生理指標變為一種競爭力。
這種為了自己的焦慮折騰孩子,想要孩子“一定比別人強”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社會存在競爭,有優秀的人,也有普通的人,父母們應該學會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
做一個快樂的普通孩子,比做一個滿身針眼,飽受藥物折磨的“問題孩子”顯然要幸福得多。
焦慮的時代
為了長高,就去打針,為了好看,就去整容,實則是身高焦慮和容貌焦慮在作祟。
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每時每刻,每一個人,好像都在比誰更卷。
大家為什麼越來越焦慮?
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
以前生活在鄉下,無憂無慮,祖祖輩輩靠種地就能養活一家人,鄰居之間不會攀比你的孩子考上了什麼名牌大學,不會吹噓自己女兒嫁給了有錢人,每個人都活得知足又愜意。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媒體技術發展,大家開始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即使你想知足常樂,也會被人推着捲起來,萬物都可用數字計算的社會,販賣焦慮越來越普遍。
販賣焦慮的本質就是把人的慾望進行放大打擊。
向家長販賣分數,因為父母想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向女性販賣容貌,因為每個女人都想變美。
向男性販賣成功,因為每個男人都渴望金錢權力。
在這場單向的輸出中,即使知道背後隱藏的焦慮經濟帳本,也願意有人買單。
年齡焦慮、容貌焦慮、教育壓力、知識焦慮、脱單焦慮......
在焦慮中內卷,歸根結底是社會資源的有限。
有限的資源無法滿足每個人無底的慾望,因此惡性競爭就開始出現,內耗由此形成。
看到別的女孩子又白又美大長腿,自己就去花高價整形。
看到別的孩子長得高,就給自己孩子打針喝藥。
看到別家女兒結婚生育,就趕緊催自己孩子相親。
被焦慮裹挾的人,往往會被遮蔽雙眼,重要的不是對不對,而是一定要比別人強。
媒體時代,販賣焦慮的話語聽多了,就容易誤以為是真實的,生出焦慮。
但其實很多焦慮毫無意義且沒有現實根據。
網絡世界裏,985本碩不值錢,畢業生人均收入一萬,人人都應該出國旅遊,不是歐洲最次也得是東南亞,星巴克是人手標配。
於是你聽了,就開始焦慮:與眾多網民相比,自己是不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
但事實上,中國網民的本科率只有9.9%,13億人沒有出過國,90%的人沒喝過星巴克,本科畢業生工資人均4000元。
看看這些數據,你是不是得到了安慰?
“身邊即世界”,我們總是看到別人傳達給你的信息,卻忽略了真實,轉個身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你以為的高不可攀。
他人的標準都是虛幻且帶有目的的,但我們活在真實的世界,應該走出家門,多看看這個真實的人間。
過度焦慮,反而很難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