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過度溺愛,就會害了孩子。教育專家將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稱為“甜毒品”,這種“愛”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任性、沒擔當、不自信。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説過,“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案例分析:
蔣先生因忙於工作,錯過了接三胞胎女兒的時間。等他匆匆趕到幼兒園時,只剩下自己家的三胞胎女兒沒人認領了。三姐妹看到爸爸,竟然發起了脾氣,都把書包扔到地上,表達自己的不滿。
深感愧疚的蔣先生,一邊慌亂地撿書包,一邊給三個小寶貝道歉,不時安慰着她們。三胞胎生氣的小模樣和爸爸手忙腳亂的樣子,把門衞大爺都逗笑了。
女兒平時都會和爸爸親一些,更喜歡粘着爸爸。恐怕蔣先生自己也沒料到,只是遲到了一會,三胞胎女兒的反應卻這麼大。
有人認為蔣先生特別有耐心,面對三個發脾氣的“小棉襖”,還能做到從容不迫,太有愛心了。
也有人覺得蔣先生過於溺愛孩子,不應該幫孩子撿書包。既然是孩子扔的書包,就應該讓孩子自己撿起來。
一位阿姨卻説,孩子的脾氣的整治一下了,否則長大以後就“無法無天”。
其實,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小抓起。若是等孩子長大了,再進行正確的管教,就會比較困難。一般在孩子一歲半左右時,由於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已經知道模仿大人的言行了,家長就要對孩子進行正面的管教,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習慣,懂得一些道理。
家長如何正面管教孩子?
1、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善良是一個人的天性,教養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擁有善良的品行和良好的教養,是基本的為人準則,也是正確做事的規矩。家長應重視孩子的教養和素質教育,讓孩子懂禮貌、講自尊,懂得體諒和寬容他人。
良好的教養可以使人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從言行中可以看出其品行修養。一個真正有素質的人,有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源自於骨子裏的教養所折射的內在修養。
2、要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無規矩不成方圓。不管任何時候,孩子都要有規則意識,做事有自己的底線,只有講規則、守規矩,才能知道對錯。對於犯了錯的孩子,一定要給予適當的懲罰,孩子才會知道規則的重要性,才能明白做事要有規矩。
家長要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讓孩子懂得幫父母分擔,並適當表揚和獎勵孩子,從而調動孩子積極主動做事。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懂得感恩,孩子才會心疼父母,才會願意幫助父母分擔。
3、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
孩子的言行大多模仿自父母的言行,父母的言行就要謹慎,應文明守禮。因為家長的言行會默默影響着孩子的言行發展。父母要懂得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自身為榜樣,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作息習慣,讓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動手做一些小事。家長就要適當給予鼓勵,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有利於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4、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孟母作為古代人,都懂得選擇好鄰居的重要性。現代父母更要明白為孩子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彼此包容,讓孩子以身邊的人作為學習榜樣。
家長要與鄰里和睦相處,處理好人際關係,擁有良好的道德行為準則,孩子在家長的榜樣作用下,也會處好人際關係,對自己的言行也會有一定的要求,做一個有禮貌有規矩的好孩子。
5、尊重和理解孩子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要多理解和尊重孩子。在孩子與家長髮生衝突時,家長一定要懂得剋制自己,不要盲目批評和指責孩子,更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而是冷靜下來,與孩子好好溝通。否則,孩子就會對家長失去信心,甚至不再信任家長。
當孩子任性、發脾氣時,家長就要多一些耐心,引導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家長要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成為讓孩子喜愛和信賴的好家長。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擁有天真和善良的本性,家長對孩子要細心呵護,多一些關愛。育兒路上不只有快樂和成長,也有艱辛和曲折,家長應當盡職盡責,為孩子打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快樂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