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容易成才,父母會很省心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健康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的著作《理想國》則體現出了他對教育的觀點,他認為“一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能決定他未來往哪裏走。”

  柏拉圖認為孩子應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着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接受的早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説過:

  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遇到問題總是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對待發生的問題總是想着打完就老實了,這種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反映出了當代教育孩子出現的問題。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兩不管”

  “不管”不是指什麼都不管,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做,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家長在一旁鼓勵指導。

  1、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管

  在孩子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大約是2歲左右,家長就應該教會孩子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襪子,裝書包,繫鞋帶等。

  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適當獎勵孩子,比如今天做家務就可以帶你出去玩,讓孩子體會到付出就會有回報,讓孩子知道想幹什麼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孩子總有離開父母的一天,我們不能每分每秒的關注着孩子,所以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這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很有利。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玩具自己弄壞了哭,和朋友鬧得不愉快了也哭。這時候家長就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要教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去解決。孩子習慣了父母幫忙處理任何事情,遇到問題和家長撒個嬌,哭一通就解決了,而自己卻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

  如果孩子可以解決問題家長就不要插手,多去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鍛鍊孩子的能力,這有助於提高孩子在未來與人交往處事的能力。

  “三不慣”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小時候磕到碰到家長就去打桌子,和孩子説都是桌子不好是桌子的錯,這導致了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認為別人永遠是錯的。在學校和同學玩鬧受傷了就開始欺負別人。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家長一定要重視,人和人的相處首先是尊重,不能遇到事情就動手去解決。

  如果這件事情不和孩子好好溝通正確解決,就會導致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遇到事情就動手打人,認為什麼事情自己都是對的,最後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

  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父母要給孩子提前立好規矩,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違反法律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從小就要讓孩子樹立良好的法律觀念。

  有很多觸犯法律的青少年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後悔不已,並且感嘆如果一開始有人及時制止這種行為也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面對問題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自己做錯的事情要勇於承擔,不能推卸給其他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孩子沒有責任感,大多數是因為怕家長責罰不敢承擔責任。

  家長要明白一件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責任擔當的人。

  -END-

  關注中國幼教 關注中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