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物質營養,也同樣離不開精神營養。
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物質條件才能活下來。我們不給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食物,孩子的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開始關注孩子是吃母乳呢,還是奶粉?我們把很多的精力花在考慮還吃什麼牌子的奶粉,用什麼牌子的尿布濕。
我們往往會忽略孩子從從出生,他們都是有感覺的,都在接受外在的信息,他們儘管看起來很無助,確實一個主動學習者。孩子最初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輸入什麼,他們就學習什麼,最後就長成什麼。
天底下最重要的職業是當父母,可這個角色怎麼扮演,我們從來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我們都需要主動學習如何去當父母,可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是按照父母傳承下來的方式在養孩子。只重視來孩子的物質養育而忽視來對孩子的精神培養。
亞里士多德曾説:“人在出生的狀態,不是完整意義的人,經過二十多年的人化過程,才使他變成了人。”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把孩子變成人需要教化。我們都知道需要教孩子走路、吃飯、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可是我們卻忽視對孩子最重要的精神人格的培養。
在我們大多數父母的心中,養育孩子就是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孩子的身體發育良好;教育孩子就是教會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彷彿只要學習好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可這恰恰是我們教育觀念上的災難性的誤區。
假如我們把孩子比作一顆樹的話,樹冠是孩子的智力,樹幹是孩子的身體,樹根是孩子的心靈,是孩子的生命之根。樹冠代表着孩子頭腦中所學到的知識和學會的技能,它是在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基礎上才能完成的任務。樹幹代表孩子的身體,它的發育成長遵循着自然規律,只要我們按照正常的生活方式供給孩子物質營養,孩子就會慢慢長大。樹根代表着孩子的心靈的發育成長,就一顆樹而言,樹根決定着樹幹和樹冠,如果樹根出了問題,那麼樹幹無法長成參天大樹,樹冠也無法枝繁葉茂。我們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務不是去教孩子人多少個字,而是去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
4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該給孩子提供哪些養分,孩子才能長成一個健全的人格。我們大多數家長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去教育孩子,有時不自覺地做對了,有時又做錯了,我們從來沒有清晰地知道我們所做的事情在孩子身上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做父母為了正確的教養孩子,我們需要終生學習。
生娃容易養娃難。生理上做父母的能力是天生的;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技術,也很容易學會;但心理上做父母的能力,需要終生學習。學習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學習和孩子溝通,學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學習培養孩子的各種素質,學習在孩子的不同階段給予恰如其分的幫助,學習無條件的愛孩子,學習尊重孩子。我們需要不斷的閲讀從他人那裏借鑑自己可用之處,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反思、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不斷地修正自己,共同摸索出自己家庭的穩定的成熟的教養理念。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精神供養人。
孩子的身體需要基本的物質養料才能活下來,長大成人,孩子的精神人格也同樣需要適當的養分才能發育成人。一個孩子好學上進、學習自覺、體諒大人、幫助同學、協助老師等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取決於他良好精神人格。
只要家裏有一個人成功地扮演來孩子的精神供養者,就能有效避免孩子出現的行為偏差。孩子不好好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沒法注意他該做得事,你説的話他不聽,就是孩子的精神品格沒有健全的發展起來。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如果我們能作為孩子的精神供養者,孩子的精神人格發展就會健全。如果我們只管生,生好了,就扔給爺爺奶奶去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