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好,還是兩個孩子好?剛剛過去的春節同學聚會上,80後趙東佳和老同學們聊起孩子,話題不斷。
“3個最好。”趙東佳毫不猶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可惜我要不了,雙方父母都明確表態,再生,就不給照看了。”趙東佳現在已經有兩個孩子,她和丈夫曾認真考慮過是否再生一個,“但我們要工作養家,老人也沒有精力繼續幫忙帶了,實在不具備條件。”
關於生孩子的問題,家住河北燕郊、堅持了七八年“只生一個好”觀念的林亞茹,近來思想有些鬆動。
看着8歲的女兒天天揹着書包上學,回到家後獨自玩耍,她覺得孩子太孤單了,需要一個弟弟或妹妹陪伴。
然而,她又一次次打退堂鼓,原因是養孩子太費錢,“一旦要了,就不能讓二娃的養育質量下降。”
生育,對於很多家庭來説,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三孩政策放開,對有生育意願且具備養育能力的家庭而言,當然是利好,但對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説,生與不生的決定背後,遠不僅僅是個人意願,還包括諸多現實難題。
雖然養孩子不是個輕鬆事,但已經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感受倒是非常一致: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幸福和歡樂,遠大於養育的壓力和焦慮……
壓力
趙東佳和丈夫都喜歡孩子。
2015年10月,我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時,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恩恩剛半歲。
小兩口都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對照顧下一代沒有任何怨言。在孕期和坐月子期間,趙東佳在家裏享受着熊貓級別待遇。她沒覺得產檢有多麻煩,至於生產的痛苦,“不經歷這些,人生就不完整”。
產假結束,她也沒感受到有些父母的無奈,“我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我拿起工作就陪不了你”。
“這就是父母在身邊的優勢。”如果老人不幫襯,她很清楚自己要辛苦得多,“別的不説,父母在家,我隨時可以和朋友約飯,社交不受影響。”
但是,在北上廣等超大城市,父母幫着帶孩子也並非易事。其中,住房問題就是許多家庭必須面臨的一道坎。
林婷是趙東佳的同事,2012年她在北京市朝陽區買了一套小房子,房本面積40多平方米。9歲的女兒一直是她自己帶大的,“父母倒是願意來,但房子住不下,再租個房子,成本太高。”
林婷告訴《民生週刊》記者,別説犧牲睡眠時間,她早已放棄了社交、娛樂,還差點辭職,成為全職媽媽。
正是在時間、精力和成本壓力下,林婷放棄了生二胎的想法,“以後有條件再説吧”。
2017年初,趙東佳生下女兒小豆沙,“兒女雙全”讓身邊人羨慕,朋友更羨慕的是:“你家有老人在身邊,真好。”
幾年間,雙方老人半年輪一次崗,趙東佳也希望父母不會因照顧孫輩,影響老年生活。
兩個可愛的孩子,讓這個普通家庭每天都充滿歡樂。
但是,隨着孩子的茁壯成長,老人的身體卻每況愈下,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全都找上門來。2019年末,趙東佳的公公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一家人陷入恐慌。
在趙東佳看來,如今養老問題,要比生娃育娃棘手得多。因此,她和丈夫暫時放棄了生三孩的想法。
轉變
2021年5月,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後的20天,三孩政策出爐,目的是改善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隨後,中央和地方層面相繼出台發放生育補貼等鼓勵三孩的配套措施。
利好政策頻出,讓林亞茹愈發堅定了生二胎的想法。
“這幾年,國家很多政策都很好。”林亞茹説,去年的“雙減”政策,大家都不爭着上補習班了,她和丈夫的教育焦慮大大緩解,每年還能省下不少費用。
但是,提到二胎,她還是顧慮重重,一次次算着經濟賬。
養孩子“很貴”,“最起碼家中一半的支出,是給了孩子”。
面對高昂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林亞茹清楚,擺在面前的產檢、奶粉、學習費用等支出,就算想生,也得掂量自己的錢袋子。
育兒花銷不是一筆小支出。她粗略算了一下,一般品牌的奶粉在250元左右一罐,每月要4罐;紙尿褲一袋150元,每個月4袋,再加上衣服、玩具、早教課……
“算起來,每月養育成本最低也要三四千元。這些還只是日常開銷,還沒算上生病所產生的醫療費用。長大了還要上特長班、興趣班,支出就更大了。”
困難不小,但林亞茹打定主意要生二胎。“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她這樣安慰自己。
調查數據顯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着年輕父母的育兒觀念。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人們更重視養兒、育兒,家長們更願意在此方面投入。而在一些競爭壓力不大的地區,養育成本相對較低。
但不論身在何地,年輕的父母們都認同,“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養育孩子方面都捨得花錢,推高了養育成本。育兒貴、育兒難,已成為普通家庭無法迴避的現實。生與不生,是一場艱難的博弈。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 《民生週刊》記者 郭鵬)
【來源: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