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育。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他們需要父母的關心、關注、鼓勵、陪伴,缺一不可。
在家庭教育當中,我們都不倡導“棍棒教育”,因為這種方式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但是,有一種教育方式,要遠比父母的打罵可怕,那就是“情感冷暴力”。父母的冷暴力,會摧毀孩子的一生。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孩子明明父母就在身邊,但還是會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孤獨。就是因為父母以為的陪伴就是待在身邊就好,往往忽略掉了孩子精神上的回應需求。
很多父母看似在陪着孩子,但孩子還是成為了“精神孤兒”心理學博士王錚曾分享過他的童年經歷。在他小的時候,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事,或是媽媽心情不好,她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管他説什麼、問什麼,媽媽都不會有一句話的回應。又一次,他因為在幼兒園沒吃完午飯被老師批評,媽媽知道後又是不理他,一句話也不説。
王錚説道,小的時候一遇到媽媽不理自己的情況就非常的恐慌、害怕。他其實一直都很想對自己的媽媽説:“你可以打我、罵我,但能不能不要不理我?”這麼多年過去了,即使他已經踏入了社會中,那些媽媽不理他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回想起來依舊會令他難過。
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而不被父母回應的孩子,就好像被全世界忽略了。很多父母看似陪在孩子的身邊,卻從來不會管孩子的訴求,也不回應孩子的需求。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會慢慢變成“精神孤兒”。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失去存在感、不被關注,父母的“冷暴力”雖然沒有給孩子的身體上帶來真實的創傷,但是劃在孩子心裏的痛感確實真真實實的。孩子最怕的就是爸爸媽媽不要他、不愛他,父母們就錯以為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自己的忽略會讓孩子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但事實上,父母這樣的行為會成為孩子內心一輩子都打不開的“結”。
智能手機的流行,甚至成為了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親子之間的互動、溝通減少,與智能手機也有很大的關係。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總是對着手機嘻嘻哈哈,把孩子放到一邊去玩。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或是其他要求的時候,總是“嗯”、“啊”、“好”地回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而缺少父母關注的孩子往往會以很極端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大哭大鬧、大喊大叫甚至是故意犯錯誤等等。
隨着孩子慢慢地長大,父母還整日關注手機缺少關心孩子,會使本就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孩子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親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再想管孩子,很可能會引起孩子很強的逆反心理,親子關係會變得更加緊張。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人會説,孩子的一言一行更多是代表着他父母的言行。父母沉迷智能手機,同時又很少回應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會讓孩子慢慢也會把更多的關注度放到手機上。父母的壞習慣,也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
合格的父母,會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一、真正的陪伴,是要用心
陪伴不是説父母整天待在孩子的身邊就可以了,真正的陪伴不光是身體力行,還要用心。一對合格的父母,要學會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的精神需求與訴求。
二、即使孩子有“十萬個為什麼”,家長也應該給予回應
陪伴孩子,必不可少的就是言語交流。小孩子活潑好動、想法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但即使是孩子有“十萬個為什麼”,家長也應該認真給予回應。認真的回應,就代表着爸爸媽媽在時刻關注、看着孩子。而在孩子的心裏,爸爸媽媽的回應會讓他們安心又温暖,也是傳遞愛的最簡單、直接的行為。
研究表明,父母如果經常不回應孩子,除了會對孩子內心造成創傷,還會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言語能力、行為能力等等造成不利的影響。也就是説,父母不回應孩子的行為,會導致孩子的大腦“變差”。
三、拒絕“冷暴力”,孩子遠比你想象地更害怕失去爸爸媽媽
“冷暴力”遠比“棍棒教育”可怕得多,孩子遠比各位父母們能想象到的更害怕失去爸爸媽媽。對於孩子們來説,父母是自己最親、最能依靠的人,唯有父母的關注,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有底氣,也會更加自信。因此,父母們應該拒絕“情感冷暴力”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錯的時候,良好的溝通才是糾正孩子行為的最好方法。
筆者寄語:
“情感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要比“棍棒教育”多得多。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關心與足夠的關注。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悉心教導,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做到改正,而不是以忽略的方式來讓孩子“長記性”。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的“冷暴力”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