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里母擔憂”,突然來到陌生環境,寶寶不適應,媽媽不放心,然而,該放手還是得放手。
小甜的孩子3歲了,她也整整做了3年的全職媽媽,終於盼着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為了重振旗鼓,小甜狠狠心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
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小甜拼了命的描述上了幼兒園的樂趣,總算是把寶寶“騙”了。下午兩點還沒到,小甜就忍不住接了寶寶。
來到幼兒園,孩子的狀態特別好,穿着褲子卻不出門那一次。教師和小甜單獨交談,委婉的表示寶寶有些小了,過一段時間最好再來。
本來,在家裏的時候小甜把寶寶照顧得太好,寶寶不會自己吃,只能由老師喂;也不懂上廁所,弄髒了褲子還是老師給換的。
聽了這番話,小甜臉紅了,向老師連聲道歉,回家一定要教好孩子的自理技能,爭取下次來上學時順利入園。
寶寶剛進入幼兒園為什麼會出現牴觸情緒?
寶寶不喜歡上幼兒園,除了與媽媽分離引起焦慮和惶恐的情緒,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寶寶在幼兒園沒有專人照顧,自己無法應付。
對老師的指示,他聽不懂,也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特別是在和其他孩子比較時,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件事,就會產生深深的挫折感。
這種負面情緒讓他對幼兒園形成了很壞的第一印象,上幼兒園成了一種考驗,所以就會撒潑打滾不想上學。
假如寶寶在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過程中比較順利的話,上幼兒園就不那麼煩人了。這需要父母在入園前,先教給寶寶必要的自我照顧技能。
1. 自主吃飯
準備去幼兒園,媽媽需要提前教寶寶些什麼技巧?大約一歲的寶寶會用勺子挖出碗裏的食物,然後模仿大人把勺子裏的食物送到他的嘴裏,想要自己“吃”,這是訓練寶寶自己吃東西的最佳時間。
剛入園時,寶寶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能好好吃飯,適應幼兒園的節奏,上幼兒園前,讓家長餵飯的習慣要改掉。
即使嬰兒會被弄得亂七八糟,也不怕,寶寶獨立進食才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雖然幼兒園老師會照顧寶寶進食,但孩子太多難免顧及不過來。
2. 午睡習慣
阿默斯特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研究員指出,午睡能幫助學前兒童鞏固上午學習內容,並有助改善學前兒童的記憶。
兒童一整個上午的活動消耗了大量的體力,睡個午覺有助於恢復精力,每個幼兒園都有相關的規定,一般是1~2小時。
幫助寶寶養成早起的習慣,在幼兒園就會更容易入睡,有利於寶寶融入集體,適應幼兒園生活節奏。
3. 會表達“上廁所”
讓寶寶能夠理解和表達想去廁所,是寶寶能夠去幼兒園的重要前提。不然每天都要麻煩老師換褲子,很多幼兒園都是拒絕這樣的孩子。並且這種行為也太羞愧了,寶寶難免會被同學嘲笑,形成心理壓力。
兒童直到一歲半左右才會有規律的排尿,此時要教兒童去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看到孩子一臉憋紅的小臉就要拉臭了,及時把他送到廁所裏,並反覆強調便來了這裏。母親應該讓孩子明白,當身體有特殊的感覺時,就需要去廁所,當自己想去的時候,就大聲告訴老師,不要害羞。
最終,還需要讓寶寶戒掉尿不濕,教會寶寶正確使用各種型號的馬桶,在給寶寶選擇褲子時,不要選擇過於複雜的款式,要方便寶寶脱下。
寶寶入園前,媽媽要不要提前教知識?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記憶力在6個月就開始顯現,2~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記住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顏色、數字、字母, 運用“重複”的記憶手段,是這一時期孩子增強記憶的關鍵。
雖然剛上幼兒園的老師不會教孩子太深奧的知識,但對寶寶來説,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寶寶不懂為什麼要學習,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