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個“濕度計”,祛濕防病要看它

指導專家孫志佳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大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舌苔是身體的“濕度計”

孫志佳指出,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當外面濕度太大時,身體裏過剩的濕氣就難以排出,容易引起各類問題。特別是一些患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

“舌苔是身體中的‘濕度計’,從舌苔的顏色、位置和厚薄變化就能判斷出身體中濕氣的情況。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濕氣較重,淤積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熱象,舌苔也會隨之變黃。濕熱越重,舌苔也越黃,最後可演變成深黃苔。”孫志佳説。

判斷濕氣位置,

專家教你這樣“看”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濕氣聚集的具體位置呢?孫志佳表示,如果整個舌面都有苔,説明人整體的濕氣都較重;苔在舌面前部,説明上焦(即心肺)有濕,表現為痰多、咳嗽;苔在舌面中部,説明中焦(即胃腸)有濕,常表現為食慾差、口臭、脘腹脹滿;苔在舌面根部,説明下焦(即腎、膀胱、大小腸)有濕,常表現為大便不成形、便後不爽;苔在舌面兩側,説明肝膽有濕熱,可表現為口苦、納呆、脘腹脹滿。舌苔越厚,代表濕邪越重。

如果整個舌面都是濕濕的,稍微有一點點的膩,稱為水滑苔,它是疾病初期的表現,這類人常有頭痛怕風、腹痛腹瀉、肢體腫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如果舌苔厚膩得像一塊濕橡皮泥貼在舌頭上,説明濕熱較重,這類人常有乏力睏倦、胸悶憋氣、肢體發沉、大便粘滯不爽等表現。

日常除濕,在水中“加點料”

都説“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孫志佳告訴記者,除濕之所“難”,是由於治濕的方法有誤。

冬季進補過度,容易造成老人攝入過多肥甘厚膩(主要是指高糖、高脂、高鹽、高蛋白、高嘌呤)之物。攝入此類食物後,若身體不能將其有效運化,會以儲備能量或者代謝中間物的形態存在血液、組織間、血管、內臟、皮下、腺體等地方,形成“痰濕”。因此,老人要減少濕氣的積聚,首先要避免過度進補。

其次,針對濕氣的具體積聚部位,老人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在日常所喝的開水中“加點料”。例如,上焦濕氣重者,建議在水中加入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等;中焦濕氣重者,建議在水中加入山藥、茯苓、黃芪等;下焦濕氣重者,則建議加入補骨脂、仙靈脾、仙茅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8 字。

轉載請註明: 人體有個“濕度計”,祛濕防病要看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