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熱陰寒,這個自然規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我們生長的世界,春夏温暖、秋冬寒涼。現代科學認為,這是和“陽光直射”引起的,究其本質,其實也是一種“陽熱陰寒”。
中醫歷來推崇整體觀念,認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人的力量固然能改變自然,但自然的變化同樣也影響着人體。因故,我們的身體也有“陽熱陰寒”之分。
根據“陰陽學説”,陽熱是一種“運動和向上”的屬性,而陰寒則是趨向於“靜止和收縮”的特點。雖然對於人來説,陰陽,無論哪一種失於偏頗都是不好的,但相對來説,“陰寒”對健康的影響似乎更明顯一些,從而也就有了“陰寒體質”一説。
那麼,同樣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同樣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為何有的人偏於陽熱、有的人卻偏於陰寒呢?
總的來説,寒性體質的人,其形成原因無非如下兩種:
1、陰勝則寒:前面説了陽熱陰寒,所以,寒性體質的原因,首先就是“陰氣太盛”。我們的機體,本來就有陰陽兩種屬性,只是因為兩者平衡才沒有寒熱之像。當陰寒明顯增強時,也就是陰氣太多,陽熱即使不少,也無法平衡掉多餘“陰氣”所帶來的寒,從而成為“寒性體質”,可稱之為“實寒”;
2、陽虛則寒:和“陰勝則寒”形成的寒性體質不同,這種情況是陰氣本身並沒多,但陽氣相對減少,從而也不能平衡陰氣的“寒”。這種“寒性體質”,又稱之為“虛寒”。
一般來説,機體陰寒太盛,對健康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我們所説的“體子虛”,很大部分都和寒性體質有關。實際上,寒性體質的人,身體常有如下四個表現:
1、怕風怕冷身體弱:寒性體質的人,無論實寒或者虛寒,多有怕風怕冷的情況,身體狀態也比較差點,比如隔三差五會出現點小毛病。尤其秋冬氣温較低的季節,寒性體質的人會相對更難受一些,喜歡在室內不喜外出,喜歡烤火,等等。
2、面白肢寒愛吃熱:寒性體質的人,他們的臉色會白一些,不過,這種白是一種“啞白”,沒有神采的恍白;手腳多數發冷,冬天可能睡一整晚腳也不熱。平素的飲食上,只喜歡吃温熱、性味辛熱的食物,這些,都可能是寒性體質的表現;
3、身倦人懶愛出汗:寒性體質的人,他們大多比較“虛弱”,容易疲勞,甚至沒有什麼體力活動也昏昏欲睡的。更何況,他們根本就不喜歡運動,表現得有點“懶”,只喜歡縮成一團睡覺。即使勉強活動一下,可能頭額等部位還有點冒冷汗等等,這些基本也都是寒性體質的表現;
4、吃少拉多肚子大:寒性體質的人,大多也有食慾不好、消化不好的情況。稍微吃一點就覺得肚子脹。可能還有點拉肚子、大便不成形等等,每天上廁所的次數增多,尤其晚上睡覺後頻繁上廁所。此外,因為寒在中焦的緣故,他們的腰腹一般有點“肥大”,但是按上去一般比較鬆軟,這些,也多是寒性體質的表現。
通過上述簡單介紹,我們對“寒性體質”基本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也知道,寒性體質對身體的健康是不利的。那麼,如果覺得自己屬於寒性體質,該如何去調理呢?
寒性體質的人,秋冬常做三事吃三物,補充陽氣,改善身體之寒:
1、多曬太陽:很多朋友以為,曬太陽是不是太簡單?也能調理寒性體質嗎?其實,萬物生長都離不開陽光,太陽也是最基礎的“陽氣”。尤其秋冬季節,氣温較低,此時的陽光也只是“温暖”而已,日常多曬曬太陽,可以特別“關照”多曬曬後背,最好能覺得身體“似有汗出”為好。
2、多泡腳:足為諸陽之本,也有身體“第二心臟”之稱,寒性體質的人,無論四季都可以常泡泡腳。還可以選擇一些温振陽氣的中草藥熬水泡腳,更能提升機體的陽氣,讓身體更有温暖感。如:艾葉、花椒、生薑等等,可以任意選擇;
3、多運動:寒性體質的人,本來就不喜歡運動。秋冬氣候寒冷也就更不想外出了。正是這樣,更要多運動。適度地運動,能促進氣血的周流,讓機體自行升發更多陽氣,所謂“不用則廢”,對改善寒性體質同樣適用。當然,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還可以多吃點如下三種食物:
1、羊肉燉蘿蔔:羊肉性温,蘿蔔行氣,兩者一起煲湯,温而不熱,改善寒性體質很不錯。
2、牛肉燉核桃:兩者都是性温食物,温而不燥,也是調理寒性體質的美食;
3、公雞燉韭菜:兩者性温,都有温陽散寒之功,儘量選用剛放鳴的小公雞,對改善寒性體質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