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歐陽比文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是古人寫在《弟子規》中,告誡開蒙的孩子們,出門時要衣冠端正。
對於衣着有些人非常在意,每次出門都要精心打扮,但也有些人不喜歡這些“花裏胡哨”,認為衣服隨便穿穿就可以了。
媽媽,你下回別來接我了
嬌嬌的媽媽是一個全職寶媽,平時除了照顧孩子,還會在家做一些兼職,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嬌嬌媽總是很忙。
一次,嬌嬌媽竟然穿着“睡衣”來接孩子,嬌嬌媽的穿着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圍觀,嬌嬌也覺得非常“丟臉”。
回家之後,對嬌嬌媽説:“媽媽,你要是下回還穿這樣,你就別來接我了,太丟臉了。”
寶媽聽見女兒這樣説,非常生氣:“穿睡衣怎麼了?我天天給你洗衣做飯,接你上下學,現在我還給你丟臉了?”
母女倆因為“睡衣”鬧的非常不愉快,接孩子放學到底能不能穿“睡衣”呢?
“睡衣媽媽”成校門口風景線
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説過:“只有淺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在我們接受的教育裏,內在是比外在更重要的東西。可生活會告訴你,當一個人每日蓬頭垢面,不拘小節時,他即使再“滿腹詩書”也是枉然。
當“睡衣媽媽”成為風景線時,其實就已經説明,這個行為是不得體的,雖然我們都有穿衣自由,但穿着得體與否,卻表達了我們的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別隻圖自己方便
神經學家發現,在人腦中有一種細胞叫“鏡像神經元細胞”,這種細胞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非常活躍,孩子會下意識的模仿父母的行為。
父母之所以是父母,是因為我們要“為子計深遠”,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方便與否,更要考慮孩子的感受。
我們告訴孩子“看人不能以貌取人”,但其實外在也是一種性格的體現。
從一個人的站立、穿着,我們就能大概知道這個人的家教如何,對生活的態度如何。
穿着得體,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温柔。無論順境、逆境,即使在落魄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收拾好自己,從容面對。
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體面”的生活,不僅是為了面子,更是為了更好的“尊重”自己。
接孩子時,這3種衣服不能穿
1)太“隨便”的衣服
我們接孩子時,不僅僅是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如果我們穿的太隨便,就像上面的“睡衣媽媽”一樣,就會給人一種“失禮”的感覺。
放學時,不僅有孩子和老師,更有很多其他的家長,如果你給其他家長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遠離你家孩子,這將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校園生活。
2)太“短”的衣服
在社會學中,人是社會性、羣體性的動物,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但這不是説“越短越自由”,每個場合都有自己“默認”的着裝,“得體”的衣着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3)太“誇張”的衣服
孩子3歲後,會對各種物品產生“慾望”,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正確面對物慾,培養正確的金錢觀。
太誇張的衣物也是不適合校園的,一些媽媽喜歡“穿金戴銀”,滿身名牌的去接孩子,但殊不知這種“炫富”,會給孩子樹立不正確的價值觀,更會影響孩子交友。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認同穿睡衣接孩子放學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