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41字,閲讀時間約3.5分鐘
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在撒謊,是在我6歲那年。那年媽媽久違的離開工廠放假回家探親,帶着許多好吃的零食跟漂亮的衣服,那幾天,我簡直時時刻刻都黏在她身邊,睡覺都要求跟她一起,快樂的就像只圍着花轉的蝴蝶。
但時間溜的很快,沒幾天,媽媽就收拾起了行李準備再次出門打工,即使我當時哭的撕心裂肺,媽媽卻沒像前幾天那樣哄我,甚至還頗為冷淡的把我撇到一邊。
小孩子不懂什麼養家不養家,只記得我當時傷心又憤怒,心中生出了對媽媽的憤懣。到了出發的那天,媽媽一直沒找到裝着車票的錢包。她找了很久都沒有發現錢包的下落,於是問了我,在心情的影響下,我記得自己當時清楚的回答説,我不知道。但其實,我看到錢包就掉在牀墊跟牀板的縫隙間。
那是我第一次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撒謊。之所以説有意識,是因為我知道撒謊這個行為本身不對,但我無法控制,那句話簡直是脱口而出。
於是這成為了我對於撒謊的第一印象,它並不一定説明孩子個人的品性有問題,有時候它甚至還隱晦的表達出孩子的需求。
一、孩子撒謊的三種原因其實,孩子撒謊的情況有很多種,有的是像幼年的我一樣,有意識的撒謊,有的卻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需求,無意識的撒謊。
第一種情況:孩子的無意識“撒謊”
這類行為的擁有者通常是0-3歲的孩子,嚴格來講,他們其實也不屬於撒謊者。
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身體、大腦的發育期,因此他們認知能力薄弱,語言系統紊亂,記憶力不強,從而導致他們對很多事情會產生認知不準確、語言表述不清、記憶模糊等情況,這就導致了孩子無意識的“撒謊”。
因為他們對事情的認知跟成年人不一樣,或者説他們眼中所發生的事情,不能夠讓他們用語言清晰地進行表達,這就會讓他們對發生過的事情出現表述偏差,可能讓父母認為是在撒謊,但這並不是孩子有意識的行為。
第二種情況:孩子的有意識撒謊——害怕承擔後果或滿足需求
這類行為通常發生在3-10歲孩子之間,隨着身體發育完全,同時學校、家庭教育的展開,孩子逐漸建立了對世界正確的認知,他會知道撒謊其實是一種錯誤行為。
當他做錯了事,或者因為需求不能被滿足,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會在明確知道撒謊是個不良行為的情況下撒謊。一方面他們想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方面他們害怕承擔做錯事的後果。尤其是當父母因為其他事對他們進行批評、指責之後,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撒謊。比如當憤怒的父母準備沒收玩具時,他不想承擔父母的不良情緒,又想滿足玩玩具的需求,那麼就會選擇對自己最便利的方式:撒謊。
第三種情況:孩子的有意識撒謊——從中獲利
這類情況是撒謊中最嚴重的一種,以上兩種還可以説是孩子的被動撒謊,那麼這種就是孩子的主動行為。在明確知道撒謊不對的前提下,為了享受好處而選擇撒謊,通常是發生在10-15歲孩子身上。
父母的誇獎、更高的考試分數、更多地零用錢……都是他們撒謊的出發點,從而使這一類行為發生了根本性的變質,甚至可以説是孩子品性方面的問題。
二、面對撒謊的孩子,父母應多理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説:“説謊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是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0-3歲的孩子各類情緒、認知都還未大於完全,用撒謊來定義他們的行為,其實並不正確。
那麼,對待孩子無意識的“撒謊”,父母首先不能用譴責、辱罵的態度對待,否則會讓孩子產生懼怕,不敢説出自己的需求。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語言糾正孩子的錯誤認知,這樣還可以刺激孩子的語言系統跟記憶能力。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認為:“兒童直到七八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他們並非要欺騙誰,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誇大或扭曲現實。”
遇到孩子有意識撒謊,家長首先弄清楚事情的經過,然後選擇一個私密安全的空間,跟孩子一起分析這類撒謊行為帶來的各種後果。
千萬不要一上來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羞恥心很強,一旦父母行為過激,他們很有可能拒絕交流,最後事情沒解決反而更嚴重。
同時,父母必須提供正確積極的態度,告訴孩子我們是願意給予幫助支持的,隨後解決事情。
最後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小時候就建立起正確的獎懲制度,尤其是要讓孩子知道,説真話會有獎勵,這樣孩子長大後就不太會主動選擇撒謊。
枕邊育兒寄語:
總而言之,父母對於孩子撒謊不必避之如蛇蠍,而是要正視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也不必就此武斷的認為撒謊的孩子就是沒有救的孩子。孩子都是破土而出的幼芽,只有陽光雨露才會讓他們成長,狂風雷電只能帶來毀滅,我們都需要對孩子細心呵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