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網上有個問題:有一對控制慾極強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很多人列舉了自己的經歷,把我給看哭了。

“我媽非要我吃鴨蛋,她明明知道我不吃鴨蛋,我越不吃她越要我吃。”

“我爸改我的高考志願,我媽硬生生拆散了我和我男朋友,只因為她不喜歡。”

無論是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菜,還是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對象,孩子都沒有決策權和選擇權,而是必須聽父母的、只能聽父母的。

隨之而來的,就是孩子的無奈、不甘、憤怒與窒息。

成長路上,遇到控制型父母,真的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短劇《媽媽的遙控器》裏,講了一個男孩被媽媽控制的故事。

媽媽婚姻失敗,獨自養育男孩,付出了很多。但為人也非常強勢和嘮叨,只要男孩成績稍有下降,她就瘋狂數落和責罵。

兒子想參加畢業旅行,媽媽一口拒絕,無奈之下,兒子選擇偽造成績單,想換取媽媽點頭同意。

沒想到,這個舉動被媽媽發現了。

為了懲罰兒子,媽媽用了神奇的遙控器,一次次讓兒子回到修改成績單那天,期待兒子能主動認錯。

“如果你不修改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這個媽媽沒想過,兒子之所以修改成績單,只是為了在強壓下獲得一絲喘息的空間啊。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更過分的是,當男孩認識了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兩人相處得特別開心,媽媽不管不顧,直接把兒子遙控到不認識女孩那天。

只要男孩沒滿足媽媽的要求,沒達到媽媽的期待,就要被迫經歷一次次循環,身不由己。

直到最後,他忍無可忍,選擇用死亡來反抗媽媽。

看到這一幕,有多少孩子難掩心痛啊!

美國作家愛德華説過:

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孩子雖然年幼,但也有獨立的思想,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父母總是伸長了雙手,總是像直升機盤旋在孩子頭頂,牢牢控制孩子的一切,會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孩子要麼默默忍受,內心堆滿痛苦,但凡抓住一個機會,就逃得遠遠的,再也不想回家;

要麼是被束縛一生,像失去了水的植物,看似還在呼吸,卻面臨孤獨的宿命,失去向上的動力。

無論是哪個結果,都令人遺憾和心碎。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那,父母為什麼喜歡控制孩子?

有人説,是因為父母對當前現狀不滿意,所以通過介入孩子的大小事務,來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

有人説,是因為父母太愛孩子了,擔心孩子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安排好一切,讓孩子按部就班前進。

聽上去,各有各的道理。

高分書籍《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的作者琳賽·吉布森,是一名心理學博士和資深臨牀心理學家。

她花了30年時間,專門探究控制型父母背後的心理動機,最後得出結論:

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都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

他們雖然做了父母,但是沒有應有的擔當,不會給出温暖的陪伴和熱烈的鼓舞,而是習慣性忽視孩子、否定孩子、讓孩子感覺垂頭喪氣和冷漠疏離。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正如琳賽·吉布森所説:

“不成熟的父母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們什麼都不説,想要你憑藉直覺知道他們的感受。

當你猜不到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會受傷和生氣,他們期待你知道他們想要的事物。”

還記得那個14歲初中生的控訴嗎?

父親不打招呼,直接在他的房間安裝監控,當兒子反抗並報警,父親的回覆盡是霸道與蠻橫:

“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視你嗎?”

遺憾的是,生活中,和這位父親一樣控制孩子的父母,比比皆然。

他們或是簡單粗暴給孩子下達各種命令:必須吃幾碗飯、必須走哪條路……只要孩子不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就會嘲諷、辱罵或懲罰孩子;

或是極度宣揚和崇拜父母權威,用自己的感受來代替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一切想法置若罔聞。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不成熟父母,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長陰影。

輕則讓孩子感覺內疚和羞恥,重則讓孩子變得恐懼和自我壓抑,失去前行的動力與勇氣。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誠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需要尊重他們,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必須以父母的意願來書寫自己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最終使命,不過是擺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遇到控制型父母,在情感泥潭中掙扎,不妨試試這樣做——

第一,放棄“拯救者”的角色定位。

有研究表明,越是敏感和共情能力強的孩子,越容易被父母控制。

常常是父母還沒提出要求,他們就會不自覺把責任攬在身上,圍繞着父母的喜怒哀樂而運轉,所以讓自己活得疲累而狼狽。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如何改變這一情況?

可以試着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多發掘自己的價值和優勢,告訴自己:“我很好,我是可愛的,有價值的”。

並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的生活不需要我去拯救。”

只有先活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對於他人的操控及時察覺,並有效避免。

第二,選擇“圓滑”的溝通模式。

前面説過,不成熟的父母以自我為中心,試圖用他們的情緒來脅迫孩子,如果孩子拒絕他們的要求,沒有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就會暴躁發怒、失去理智。

與其直接拒絕和對抗,不如試試迴避模式,不正面接招,帶着微笑點頭,顧左右而言他。

“不好意思媽媽,我狀態不好,暫時不想聊這個話題了。”

“爸爸,你説得可能是對的,我要做的事,就是盡我所能。”

不明確表達態度,看上去很圓滑,但其實是合理避開對方的鋒芒,減少不愉快的摩擦。

由此,才能逃離負面情緒的漩渦,留出時間關照自己。

第三,主動清除負面認知。

父母為了控制孩子,常常會用很多貶損的話來打壓孩子,強迫孩子聽他們的話。

“你一直沒出息,不聽我的建議,你只能吃虧上當。”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改你志願怎麼了?你這個白眼狼!”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要記得,千萬別被因為這些言語迷失自己,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籤,而是要提醒自己:

我沒做錯什麼,我一直在努力,即使踩了坑,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多一點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勵,就能多一點自信和勇氣,不被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第四,始終保持自我成長。

電視劇《都挺好》裏的蘇明玉,從小被父母苛責、被哥哥和弟弟欺負,原生家庭極其糟糕。

但她沒有沮喪和自卑,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往上走,事業成功的同時,也構建了強大的內心。

無論家人如何試圖控制和折磨她,她也泰然處之,應付自如。

所以,與其一直周旋在不成熟父母帶來的傷害裏,不如轉頭好好提升自己,構建更健康完整的自我。

一個始終向上成長的人,能真誠面對自己,面對他人。

無論外界怎麼變,無論過往多麼累,也能笑容燦爛,心有温暖。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很喜歡畢淑敏的一句話: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愛孩子,不是把他們緊緊拽在手裏,牢牢鎖在身邊,而是要尊重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讓孩子感覺到愛和希望,從而激發滿滿的生命能量。

願所有父母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放開緊繃的雙手,打開焦慮的內心,給孩子一些成長空間。

願每個孩子都能多些力量,療愈內心,擁有一個“自己説了算”的人生,活出輕快與自由。

點個“在看”,你我共勉。

作者 | 許小貓,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圖片 | 視覺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0 字。

轉載請註明: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