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產品的平衡之術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健康

編輯導讀:最近疫情反覆,做核酸做的喉嚨都要長繭子了。為什麼沒有一種核酸檢測技術,一次就能驗出是否感染呢?事實上,也有這種產品,但是成本過高,不適合大面積推廣。作為產品經理,要懂得平衡之術。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在《圓桌派第五季 基因:一個理科生侃暈三個文科生》的節目開頭,主持人竇文濤與嘉賓華大基因CEO尹燁,發生瞭如下對話:

竇文濤:當前疫情下,為什麼全世界遲遲不能發明出一種核酸檢測技術,一次就能驗出是否感染呢?

尹燁:也可以有一次測出來的,但那個成本你可能受不了。之所以這樣,是成本和所謂的性能之間的一個平衡。大家都用得起,還就得這麼做。

那尹燁博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説法呢?

如何理解成本和所謂的性能之間的一個平衡呢?

01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落回到,核酸檢測技術的原理上來了。

如果學過生物的可能比較好理解,病毒的生長就是一個不斷複製的過程,數量級會成倍增加,在血液中的含量的增加。

當在人體內含量比較少時,需要檢測出病毒,就需要高精度的檢測工藝和成本,才能獲得一個準確的結果。而隨着病毒的生長,數量的增加,檢測的工藝、成本,也會相應的減少。但不能讓病毒無限增長,如果這樣,那人的身體就會承受不了。

瞭解了這個原理後,結合目前疫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的情況下,核酸檢測不光要考慮檢測成本,還要考慮時間成本,檢測成本很低,但檢測結果出具很長,那也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我們就發現,核酸檢測最後需要找到一個:檢測成本、檢測時間、檢測精準度,三者之間的平衡點。

檢測時間和精準度,可以彙總為效能。這也就是尹燁博士説的:成本和所謂的性能的一個平衡點。

02

但在我們實際的觀察中,似乎並不是只有一個平衡點,對檢測成本、檢測時間、檢測精準度的追求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主動發起的核酸檢測

由於目前國內控制疫情較為良好,一般主動發起的核酸檢測,更多的考慮到的是配合相關政策而作為證明之用,本身感染概率較低,因此可以選擇成本合適,一天內出結果的檢測方式。

因此這種類型的更關注檢測精準度和檢測時間,而可以適當放寬檢測成本。

因此這一部分,價格可以適當貴一些。當然,隨着效率和技術的提升,價格也會逐步下降的。

第二種,被動核酸檢測

一般這種情況,大概率是涉及到中風險地區隔離篩查人員,存在較大的感染和患病風險,因此通過先松後緊、多次檢測方式,先將通過低精度、低成本的,將已感染較久的做出篩選,然後通過增加精度,來發掘潛在的或者目前感染較輕的。這樣即可以高效的控制疫情的傳播,又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成本。

而這種類型,更關注的是檢測成本和檢測時間,而會放寬檢測精準度。

一方面是因為檢測數量級的增加,導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該類人羣,大概率會有患病風險,因此體內含有病毒的數量和概率會加大,因此即便放寬精準度,也能及時檢測出來。

03

那回到我們最產品上,我們產品有這樣的平衡點嗎?

其實也是有的,那就是:成本、時間、收益。

  • 成本,指的是需要投入的比如研發資源;
  • 時間,指的是投入的時間成本;
  • 收益:指的是完成之後的收益評估;

那如何理解呢?我們可以舉幾種場景,來更好的理解這三者的平衡。

場景一:線上故障

在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一個線上故障,比如,支付寶胡亂輸入密碼,也可以支付成功。屬於一種比較嚴重的問題,會影響用户的正常使用,產生潛在的損失。

那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會去關注時間,如何更快的修復這個問題,避免損失,那投入的成本就不會太過考慮。

場景二:創新產品

在工作中,會遇到了一個好的點子,當不確定是否可行時,我們目前會用 MVP 模式(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方式,來驗證點子,投放到市場上,去看效果。

那這個,就是關注成本和時間,通過低投入,來論證結果,此時收益是不明確的,可以暫時弱化。

場景三:高價值功能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功能,通過前期調研和論證,我們已經明確,這個功能的上線, 對產品是有很大幫助和價值的,而且競品也是沒有的, 如果儘快上線,就可以儘快佔領市場,獲得領先地位。

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弱化成本,關注收益和時間,提早功能上線,以其獲得更大的市場領先。

04

從上面的幾種場景來看,成本、時間、收益,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和關注點。當然,現實工作中,不會如舉例場景中,所寫的那樣特殊,只關注一個就可以。現實情況也更復雜, 需要我們考慮的東西也更多,而平衡術,是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提供產品決策的一種方式。

或許很多人會把「平衡術」,理解為一種「中庸」,是一種不好的做法。

但在我看來,任何的術,只是一個工具,在合適的場景下,只要能為我們產品決策,提供幫助,那就是好的術,最終下決定的做與否的, 不是術,而是你。

最後,你工作中,有使用「平衡術」的經歷嗎,或者説,你怎麼理解「平衡術」和「中庸」,可以在留言區,發表你的看法。

作者:藍胖子,多年 To B 工具型產品經理工作經驗,公眾號:二兩小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優惠券的設計指南》系列文章作者。

本文由 @藍胖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