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愛不愛媽媽,其實從他回家説的第一句,基本就能看出來

媽媽對孩子的情感有多深,一次的分開就可以看出。小劉自從有了孩子之後,都放棄掉自己的工作,全職在家照顧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一離開媽媽就會鬧騰,去到哪裏都要緊緊抓住媽媽的手。每次孩子依賴小劉的時候,她我總會感覺到很幸福,因為這一舉動説明孩子在意媽媽。

孩子究竟愛不愛媽媽,其實從他回家説的第一句,基本就能看出來

隨着孩子長大了,小劉卻覺得孩子不愛她了。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春遊活動,需要離開幾天,小劉擔心孩子晚上會想媽媽,會哭鬧,便給了一個手機給孩子,希望孩子在想念媽媽的時候可以給媽媽打一個電話。一開始到達目的地,孩子給媽媽打電話報平安,之後每天和同學們玩耍,幾乎忘記了手機的存在。小劉在家擔心孩子能不能照顧好自己,怎麼遲遲都不回電話?是不是和同學們玩早已忘記了媽媽?孩子是不是不愛媽媽了?

想要知道孩子到底還愛不愛媽媽?從孩子的日常行為中就能看出來:

第一,回家擁抱媽媽

媽媽會感覺到孩子有一個變化,其實孩子長大了,想法也會改變,不能時時刻刻都依賴着媽媽,會導致媽媽心裏有一個落差。孩子怎麼會不愛媽媽了呢?孩子從小就是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的,只是愛媽媽的方式發生改變了。孩子出去遊玩幾天,回家第一個就想要擁抱媽媽。一個輕輕的擁抱就表達了孩子在這段時間有多想念自己的媽媽,想抱抱媽媽。在擁抱媽媽的時候,能夠再次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感覺心裏很舒服。

第二,對媽媽説:“媽媽,我想你了”

孩子可以離開媽媽一小段時間,在外面和夥伴玩遊戲,看風景,還能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時間久了,孩子心裏都會隱隱覺得媽媽不在身邊心裏會有點空空的。孩子回家看到媽媽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向媽媽奔跑過去,對媽媽説一聲:“媽媽,我想你了”。

離開這幾天,雖然沒有給媽媽打電話,可是並不代表不想念媽媽,不愛媽媽了。

第三,對媽媽説:“媽媽,我餓了”

孩子在外面吃不慣,回到家總是想吃媽媽親手做的飯菜,家裏的味道總是不一樣的。孩子春遊幾天,一頓兩頓可能還不覺得怎麼樣,幾天下來總會感覺缺少家裏的味道,回家的時候總會感覺自己餓了,想吃媽媽做的飯。

一句媽媽,我餓了,就表達心裏還是更加依賴媽媽做的飯。孩子感覺到自己餓了,向媽媽表達出來,就是知道媽媽在乎自己,肯定會給孩子做好吃,一句我餓了,就能再一次享受媽媽對孩子的愛。

孩子究竟愛不愛媽媽,其實從他回家説的第一句,基本就能看出來

第四,跟媽媽分享自己遊玩時的樂趣

孩子出去遊玩總會遇到一些好玩的好吃的,回家的第一時間願意和媽媽分享,就説明了孩子跟媽媽有多親,孩子願意主動將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分享給媽媽。孩子會沉浸在喜悦中,感覺自己總是講不完。

作為媽媽,能夠讓孩子積極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還能持續很長時間,説明媽媽不僅僅學會聆聽,還會積極主動和孩子互動,讓孩子有激情繼續分享自己的故事。

第五,對媽媽説:“媽媽,我累了”

孩子出去遊玩幾天,可能會感覺有點疲憊,對媽媽説:“媽媽,我累了”。孩子是希望媽媽感覺到自己的疲憊,想要媽媽哄哄自己睡覺。離開家的這幾天,幾乎都沒有聽到媽媽的哄睡聲,媽媽哄睡能夠讓孩子安心踏實地睡下。

這是媽媽帶給孩子的一種安全感,孩子也習慣了媽媽在身邊。孩子即便是累了,也希望在睡覺之前聽到媽媽的聲音睡下,喜歡媽媽在自己身邊。

孩子究竟愛不愛媽媽,其實從他回家説的第一句,基本就能看出來

孩子回家願意主動和媽媽互動,説明孩子心裏是在乎媽媽的,想念媽媽的,深深愛着媽媽的。如果孩子的反應是回家第一時間跑回房間睡覺,一句話也沒有和媽媽説,這就説明了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比較疏遠,孩子離開家幾天也沒有什麼變化。

作為媽媽,其實也不要灰心,注意和孩子的日常互動。平時,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多主動問問孩子,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更多的互動可以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也讓孩子敢於和媽媽分享自己的內心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究竟愛不愛媽媽,其實從他回家説的第一句,基本就能看出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