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養兒防老,父母辛辛苦苦將孩子拉扯大,當然希望晚年時候孩子們也盡孝道。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孝順父母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可近些年來,總能在身邊發現晚年無人贍養的老人,有些是子女的問題,而有些則是父母年輕時種下的因。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李大爺生養了三個孩子,如今60幾歲了,卻沒有一個子女在身邊盡孝,要説起具體原因,還得從孩子們小時候説起。
李大爺年輕時由於有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妻子生了兩個女孩後,強烈要求繼續生,直到生出兒子為止,所幸第三胎終於是個男孩。
從兒子出生後,無疑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吃穿用度上都是緊着兒子用,有什麼好玩的女兒們也只能看着,李大爺就像伺候“皇上”一樣寵溺着兒子,可卻對兩個女兒置之不理,不聞不問。
不僅如此,甚至還要求女兒早早輟學打工,來負擔弟弟的花銷。
由於兩個女兒都忍受不了父親的偏心,長大後便紛紛嫁到外地不再與李大爺聯繫,而最受李大爺寵愛的兒子不僅不給他養老,反而還經常伸手向他要錢,最後在外地娶妻生子後,便不再管李大爺的死活。
在老伴去世後,李大爺便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在鄉下老家,每日靠着撿破爛為生,吃穿用已經不講究衞生了。
俗話説的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身邊像李大爺一樣情況的還有很多,這樣的父母雖然看着可憐,卻不值得同情。
這3類父母吃苦受罪都是自找的
1、溺愛孩子的父母
不得不説,有些父母對孩子寵出新高度,但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大錯特錯,大部分被溺愛長大的人,結果往往都不盡人意。
不但易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還會讓其不懂得分享和付出,不太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其次,在性格上也會變得驕縱任性、霸道蠻橫、自私自利,長大後想讓他們去孝順父母,真的是難上加難。
2、打罵孩子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於是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為了讓其變得更優秀和少走彎路,總是習慣性地對孩子打罵。
可事實上,孩子也有自尊心,長期在打罵的環境下生長,非常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尤其是對於性格本身內向、懦弱的孩子來説,父母的訓斥、打罵只會讓他們更加唯唯諾諾,並且有可能將父母的仇恨埋藏在心裏,想讓這些孩子盡孝,也是非常困難。
對於性格本身較叛逆的孩子來説,則有可能直接離家出走,長大後也不願意再回到父母的身邊,何談給父母養老盡孝。
3、重男輕女的父母
重男輕女近些年已逐漸淡化, 但不少地區仍存如此糟粕思想,父母長期的偏心,孩子可能需要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去癒合心中的那道疤痕。
當孩子長大後,大部分人對於父母都沒有太多的感情,甚至是怨恨父母,導致她們不願贍養父母,而且也無人有權利去批評她們,因為沒人能幫她經歷年幼時的痛苦與折磨。
父母都希望自己晚年能“老有所依”,子女都有孝心,那麼家長自己就要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老有所依”呢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培養天才的教育家,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孝心,必須還得懂點心理學才行,只有瞭解他們的想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保證正確教子的前提。
這本《教育孩子要懂的心理學》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小行為背後的心理真相,比如孩子為什麼總説“不”,“人來風”的娃心裏究竟怎麼想的?比“網癮”更可怕的“考試癮”......
其次,讓父母懂得做好孩子的心靈導師,小孩也會“心累”,讓家長學會理解他們,及時去掉心理包袱,讓其輕鬆前行。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明白溺愛是一種害,不僅減少了娃未來生活順遂的機會,也害了自己將來可能會無人盡孝,知道愛的多不如愛的對的真正含義。
另外,教會父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小妙招,俗話説“妙語生花出奇效”,父母只需對號入座即可,不僅能避免親子之間的交流出現“對牛彈琴”的情況,通過交流親子關係才會更加穩固,將來也會對你更孝順。
不僅如此,書本工藝考究,採用原漿輕型紙,不反光,不刺眼;而且自己清晰,字距字號合適,閲讀體驗也會更好。更關鍵的是隻要不到書本價格只要不到10塊錢,也就一杯奶茶錢,或許就能幫你和孩子的關係更加親密,在教育的道路上也不在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