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媽媽!我不敢!我害怕!”
“玩個沙子有什麼好怕的?看看小朋友們都在玩呢,快過去。”
“我不!我不會,我不要去!”
“哎,你這孩子……”
當我在躺椅上昏昏欲睡的時候,耳邊傳來一段母女間的對話,看着沙灘上追來跑去的小孩子們,我抬眼看了下小女孩,不過四五歲,本該是好奇心爆棚的年齡,卻對着大海膽怯退縮,一步不敢邁出。
女孩媽媽勸了十多分鐘,最後耐心耗盡,終於到了厲聲呵斥階段。我心裏哀嚎一聲,明白今天的休假到此為止了。招手把樂樂叫了過來,跟女孩媽媽商量讓我家小朋友帶着玩,小女孩這才同意了,女孩媽媽也鬆了口氣。
後來聊天時,對方提到女兒的性格就來氣,表示沒見過這麼膽小的孩子。不僅僅是旅遊,生活中所有的麻煩都會讓她退縮,連上幼兒園跟小夥伴打個招呼都能嚇得躲家長身後。對於家長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這也與家長的第一反應有關係,一起來看下吧。
▲孩子為什麼膽小怯懦①未知是恐懼的源頭
之前有兒童心理學家曾説過,恐懼是人面對未知的一種本能,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
放到孩子身上也一樣。不同於大人,小孩子對外界瞭解更少,在對外交流中更容易為陌生事物所擔憂。正如成年人突到異地會小心謹慎一樣,沙灘對孩子來説就相當於令人不安的“異地”。在女孩媽媽看來,讓女兒去沙灘玩是給她提供了玩耍的場地,但配合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小腦瓜裏呈現的就可能是危機四伏的海灘,中間還可能冒出害人的怪物。
於是,雙方就在認知不同中展開了拉鋸戰,孩子認為只有在父母身邊才能安心,媽媽認為女兒太過膽小,連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都沒有。
②孩子存在自卑心理
舉例來説,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勇敢的,但他之所以敢吃,是因為對個人充滿自信,所以才有嘗試新鮮事物的勇氣。但若孩子本身充滿自卑,面對陌生事物就只會感到害怕了,退縮的本質是怯懦,是對個人價值的否認。
俗話説,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孩子心裏,自己就是那個沒有金剛鑽的人。這與家庭背景無關,與父母教育有關。
之前在觀看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參與嘉賓是一位嫁入豪門的女明星,無論是她本人還是她的夫家都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級別,然而,他們的兒子卻是自卑怯懦的。當時孩子有一句發言我記憶猶新:“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比我強。”
明明是富家子弟,孩子卻認為自己誰都不如,追本溯源是父母教育缺失。或許是平常對孩子太過嚴苛,又或者進行了打擊式教育,總之,孩子面對外人是自卑的,面對世界也是如此,膽小怯弱就成了他保護自己的方式,退縮成了孩子的一貫選擇,一生受困。
所有的“我害怕,我不敢”背後,都藏着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
▲家長要如何應對?
“在孩子表現怯懦的時候,憤怒是無濟於事的,家長應該跟孩子站在一起,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這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兒科專家給出的意見,在她看來,當孩子退縮不前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起碼要按照以下三部曲進行才合適。
①尋找“害怕”的源頭
根據兒科專家的提醒,所有孩子的恐懼都有跡可循,當孩子們展現出來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推着孩子向前,而是詢問——
“寶貝,你為什麼感到害怕?告訴媽媽原因。”
之前我曾見識過一起類似的案例,小姑娘對獨自去洗手間很恐懼,不停要求媽媽陪同。而她的媽媽毫無耐心,甚至認為她是故意“撒嬌”,經過我的詢問後,才知道小姑娘只是不小心在爸爸的失誤下看了不好的影片,導致她對洗手間產生了恐懼心理,必須要父母陪同。
②堅定站在孩子這邊
老實講,自信來源於孩子本身有底氣,而這種底氣多少就要看父母提供的安全感了。
找到孩子恐懼的根源後,父母要做的就是無條件站在孩子這邊。可以跟孩子剖析源頭,比如告訴她影片都是假的,比如説小朋友肯定會喜歡你,然後帶着孩子去慢慢嘗試。當陌生事物變得熟悉起來,孩子才能放下心結,歡迎這個世界。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是否膽小怯懦呢?】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