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生病時間久了,身體會變虛弱,所以要多吃人蔘補一補。
闢謠
人蔘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性味甘、微苦、微温,歸脾、肺、心、腎經,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脱、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之功效,用於體虛欲脱、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
人蔘可以補五臟,尤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據現代藥理學研究,人蔘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促進和調節免疫功能、調節血壓、調節糖和脂類的代謝、延緩衰老等。
為什麼久病會體虛呢?
《黃帝內經》的解釋是“精氣奪則虛”,就是人的精氣耗傷,這個精氣主要是人體的精微物質。
中醫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從物質的角度來講,一種是從功能的角度講,精微物質的虧耗會導致功能低下,功能低下又會影響精微物質的生成,所以是相互影響的。得病時間久了,元氣必然受損,就會造成體虛。
脾肺氣虛有什麼表現?
從中醫角度講,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因此,要根據不同的虛證,選用不同的補虛藥。
氣虛證,中醫病證名,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臟器組織機能減退導致的虛弱證候。
脾氣虛的常見表現為:食慾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體倦神疲、面色萎黃、消瘦或一身浮腫,甚至臟器下垂等。
肺氣虛的常見表現為:氣少喘促、動者益甚、咳嗽無力、聲音低怯、易出虛汗等。
如果長期存在上述症狀,就很有可能是氣虛證。如果經醫生診斷確為氣虛證,就可以適當選擇人蔘進補。
哪些情況不適合服用人蔘?
除了某些病症禁忌之外,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均忌服人蔘。補虛藥是治療虛證的,邪氣實而正氣不虛者不應使用,如果一味地使用補虛藥,沒有及時去除邪氣,邪氣就會更加“猖狂”,甚至深入人體。我們經常在治療感冒的中成藥説明書裏看到“本品不宜與滋補性中藥同時服用”的字樣,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人蔘濫用綜合徵”?
根據中醫經驗,人蔘雖可以益氣健脾,但藥不對症時,可使患者出現體温升高、皮疹、全身瘙癢、便秘、腹脹、食慾下降、頭痛、眩暈等。
另有調查顯示,對一定人羣給予人蔘5克/人/天,連用一月餘,大多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心慌、失眠、咽部刺激感及神經過敏症的表現,也有人出現頭暈頭痛、皮疹、出血、全身性水腫、晨瀉等症。
這些現象被統稱為“人蔘濫用綜合徵”。
綜上所述,人蔘是一種好藥材,有多種藥理作用,但是並非久病體虛就要多吃人蔘,如果不恰當地服用會出現許多不良反應。
(1)虛證分為多種,不是所有的虛證都要吃人蔘。
(2)人蔘屬於補氣藥,尤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如確有氣虛證,可以適當選擇人蔘進補。
(3)人蔘是一種中藥材,需經醫生或藥師辨證論治後服用。
【來源:北青網綜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