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温下降1℃人體免疫力就會降低30%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健康

古裝電視劇往往有這

樣的鏡頭:如果哪位嬪妃生病了,請太醫把脈,太醫看罷一定會説,是受了風寒。

從古至今,寒冷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到冬天,感冒、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紛至沓來,各大醫院冬天門診量要遠遠高於炎熱的夏季。我國有十大長壽之鄉,均來自一年四季氣温偏高的南方,像廣西巴馬、海南澄邁、湖南麻陽等。

有本書叫 《病從寒中來》,作者是日本的醫學專家石原結實,書中介紹許多疾病和寒冷有關。其中實驗結果表明:温度在35.5℃時,癌細胞大肆繁殖;温度在39.6℃時,癌細胞大量消失。體温下降1℃,人體 免 疫 力 就 會 降 低30%。書中講述,大量實例證明:體温升高,癌症、抑鬱、心臟病症狀都得到明顯減輕,提高體温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獲得健康。

調查顯示,很多人的 體 温 已 經 達 不 到36.5℃的正常體温,甚至幼兒的體温也在下降,體温的下降直接引發相關疾病和亞健康狀態。

防五寒防什麼

1月5日是小寒,在氣象記錄中,小寒比大寒冷,是全年最冷的節氣。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後,此時臟腑的陰陽氣血偏衰最為嚴重,寒冷的氣候會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比如中風、腦溢血、心肌梗塞等,要注意加強預防。

中醫專家認為:小寒時節要注意“防五寒”:一防鼻寒,鼻塞流涕、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二防頸寒,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神經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三防肺寒,肺寒則無力宣發,衞氣不固肌表,常出現鼻塞流涕、惡寒、咳嗽、頭身痛等風寒感冒;四防腰寒,腰為“腎之府”,腎陽為“元陽”,腎陽到達全身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則變為該臟腑、經絡、形體、官竅之陽,腎陽旺則全身之陽皆旺;五防腳寒,俗話説,寒從足下起,“寒為陰邪,下先受之”。

注意預防高發傳染病

寒冷天氣適宜病毒的存活和傳播,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當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也要注意預防其他傳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水痘患者是唯一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飛沫、空氣傳播。水痘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但成人一旦發病,症狀比兒童更嚴重。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疾病,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唾液傳播。腮腺炎病毒傳染性強,流腮患者和呼吸道有腮腺炎病毒感染但未發病的帶菌者是該病的傳染源。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且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臨牀表現為高熱、乏力、頭痛、咳嗽、全身肌肉痠痛等全身中毒症狀,呼吸道症狀較輕,與感冒恰恰相反。

心臟進入脆弱時節

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栓等,在冬季,不僅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老年人健康風險增加,近年來青壯年人羣的心腦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脅。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此類疾病的高發期,意味着心臟將進入更“脆弱”的時節。

天氣寒冷會刺激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會引發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

冬季氣温日較差大,早晚天氣寒冷。實際上,早上也常被稱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魔鬼時間”,這時候氣温低,而晚上睡着後一夜沒有進水,血液變得黏稠,低温就容易觸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病。

同時,許多呼吸系統感染、過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臟病更是由慢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長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

冬季,骨科疾病患者呈現高發的趨勢,最常見的骨科疾病有骨折、關節病和頸腰痛等,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統計表明,老年人在冬季的骨折發生率比其他季節高出24%。

冬天天氣比較寒冷,如果又濕又冷,關節受寒,局部微血管就會收縮,血液循環不暢通,就容易引發關節炎。原本就有關節炎的患者,在冬天是比較難熬的,疼痛等不適的症狀,會進一步加重。

小小生薑驅散寒邪

生薑是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一種食材。生薑性辛温,具有止嘔,散寒,芳香健胃的作用。對於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有着無可替代的功效,更是我們平時養生保健的最佳選擇。

當我們不小心偶感風寒時,可煮點白米粥,出鍋時加一點生薑末,或者用生薑末或絲與紅糖煮水趁熱喝,出微汗即愈。

生薑泡醋是一個既經濟又健康的養生方。尤其是我們老年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長壽養生菜。因為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陽氣在慢慢減少,陽氣充足身體才會健康,人才會長壽。因此,生薑泡醋不僅能夠提升我們身體的陽氣,還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促進腸胃蠕動以及排出體內毒素,尤其對於手腳冰冷的人更為適合。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麗玲

來源:青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