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説這樣一句話“爸媽這麼做,可都是為你好!”現實是,很多父母在標榜自己最愛孩子的同時,卻不經意傷害着孩子的心。更可怕的是,孩子已經受傷,父母卻不自知。
蕊蕊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由於不適應小學的生活,經常忘帶作業和書本,每次都會被老師在羣裏點名批評,有時還會要求家長把作業送到學校。雖然老師的本意是提醒家長,以後注意檢查孩子作業並將其放入書包,但蕊蕊媽媽仍對這N次點名提醒很是排斥,常因此批評孩子。
昨天,蕊蕊又一次因忘帶作業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蕊蕊媽媽一回到家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蕊蕊,我一直並不明白,同在一個班級裏上課,為什麼別人能記住要交哪些作業,只有你記不住?為什麼每次忘帶作業的名單中總有你的名字?你看看曉雪,她和你同班,人家為什麼每次都能記住帶哪些作業呢!”
蕊蕊怯生生地小聲回答:“媽媽,我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記不住。”
“哎,不知道你腦子裏到底裝了些什麼?難道你去上學是把腦子放家裏了嗎?我在你們班老師那裏的點擊率是第一名,都快成家長羣的明星了!”蕊蕊媽媽一邊發牢騷,一邊用手對孩子的頭指指點點。
蕊蕊聽到媽媽的話,便開始吧嗒吧嗒掉眼淚,哽咽着説:“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以後一定記住……”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在父母的一再批評下,孩子不得不委屈求全,用眼淚和服從結束父母的責罵。父母的初心是希望孩子改掉壞習慣,卻用錯誤的方式傷害着孩子幼小的心靈。父母的哪些不經意的行為,最令孩子受傷呢?
一、父母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往往最傷孩子的心
1、貼標籤
有些父母總喜歡提取孩子身上的某一特徵,作為給孩子獨有標籤,比如“小蝸牛”、“大懶蟲”、“臭屁蟲”、“壞孩子”,使孩子無辜背上不恰當的標籤。
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些帶有負面信息的標籤,很容易產生厭惡心理,討厭別人提起這個標籤,或別人提到這個標籤就會聯想到自己,還會不自覺向標籤中所描述的方向靠攏,與父母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馳。
還有一些標籤含有正面信息,也會對孩子產生一些消極影響,比如“鋼琴小王子”、“中華小曲庫”、“懂事的孩子”,這會無形中給孩子劃定能力邊界,這個特徵就是他的獨特之處,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
2、作比較
有些父母虛榮心很強,喜歡和他人比較,當自己能力不足,落後於同齡人時,往往會藉助孩子的力量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以期從中獲得滿足感,掙回面子。
當孩子比別人強,父母自然洋洋得意,心滿意足;若是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孩子便會遭到父母的一頓批評。
孩子經常被父母拿來與其他人作比較,經過對父母在不同結果的不同態度的分析,孩子會認為父母喜歡的是那個處處優秀的自己,一旦自己能力弱於他人,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會逐漸與父母產生距離感,很容易出現叛逆心理。
3、打擊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只有經受得住打擊,才能快速成長,但這並不適用於所有孩子。當父母總是一味打擊孩子,覺得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孩子即使有進步也不及時鼓勵孩子,父母迎來的將是一個無能的孩子,他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害怕面對失敗,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積極肯定,孩子將一生都在為尋求父母或他人的肯定而忙碌。
家長們,一起來對照看看,這些不經意的行為是否也發生在你們身上呢?無則加勉,有則改之,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成長,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二、想要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應該怎麼做
1、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這樣不但使孩子失去使自己變得更全面的可能性,還會讓孩子陷入負面標籤無法自拔,遭受嚴重的心理壓力,出現心理問題。不貼標籤的具體做法是不隨意給孩子下定義,讓孩子自由成長,不隨意劃定孩子的能力邊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發展各項能力。
2、不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父母千萬不要把自己的面子與孩子聯繫起來,孩子只是年齡比較小,但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父母可以拿孩子自身進行縱向比較,用過去與現在比,但一定不要拿孩子和他人比較,更不能因此批評責罵孩子。
3、多肯定鼓勵孩子
經常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更加陽光自信、開朗樂觀,而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顯得比較自卑,沉默寡言。為了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儘量以鼓勵和肯定為主。當孩子聽到父母的鼓勵,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給予的力量,使孩子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有勇氣面對一切困難。
自從升級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很可能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給孩子帶來永久的傷害,所以為人父母需要謹言慎行!
今日互動話題:家長們,你有過這些傷害孩子的行為嗎?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