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與中國老年語言學建設

當你老了,語言也會衰老嗎

——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與我國老年語言學建設

主持人語

人類生命個體有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的過程,與之對應的語言也有發生、發展、穩定、衰退的過程。老年人語言能力在某些方面表現出明顯的蝕失、衰退甚至喪失情況,這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甚至基本生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養老服務事業的有效開展。《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並加強老年人語言研究,掌握老年人語言能力蝕失、衰退的基本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建設基礎研究和服務社會並重的老年語言學學科,既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學術研究服務國家事業的使命擔當。——劉楚羣

當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顯著。根據聯合國的最新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以上,該地區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2.55億左右,佔總人口的17.8%。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老齡化形勢尤其嚴峻。與此相應,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不可忽視。

1、留意老年人的語言問題

進入老年階段後,個體面臨的語言問題主要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導致的語言能力退化與臨牀語言障礙,以及因社會角色變化形成的語言交際問題。

生理性衰老導致的語言能力退化。生理性衰老是指成熟期後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過程,其中包括大腦認知衰老,這會使很多老年人的語言能力退化。生理性衰老是必然的,最顯著的現象就是因發音器官衰老造成的音質改變,感官能力退化(如聽力、視力下降)造成的語言理解困難,認知衰老造成的張口忘詞現象,以及句法複雜度下降、談話缺乏重點或較易偏題、閲讀理解或書面表達能力下降等。當然,不同個體的語言能力退化情況具有差異性。如果個體進入老年階段後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則可視為“成功老齡化”,此時個體的語言能力相對而言保持較好或衰退較緩。

病理性衰老導致的臨牀語言障礙。病理性衰老指包括罹患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腦卒中、帕金森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原因,造成大腦組織結構改變及認知能力下降,發生語言受損及障礙,可表現在包括語音、詞彙、句法、語義及語用等多個語言層面。以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為例,老年患者的語言障礙隨着病情發展漸進式增多,早期表現為詞彙提取困難、理解具有難度的話語時出現問題等,中後期則説話內容空洞、前言不搭後語、句法錯誤增多,出現語篇理解及句法加工障礙;病程後期,患者的語言流暢度嚴重受損,會自言自語或無意義重複,出現譫妄話語或言行激越,最終發生少言、緘默等。

社會角色變化形成的語言交際問題也不容忽視。個體在老年階段具有獨特的社會角色,並伴隨相應的心理特點,因此語言溝通與社會交往特徵區別於其他年齡段。相關問題涉及老年人在健康醫療、養老照護、樂齡教育、社區活動等情景中的語言溝通,老年人語言交際與身份構建、代際溝通、成功老齡等之間的關係,老年人社會參與及語言欺詐識別,媒體話語中的老年形象構建,特殊羣體老年人的語言溝通與社會參與,以及老年人臨終關懷與語言撫慰等。

2、解決老齡語言問題需多方努力

語言問題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等密切相關,個人、家庭和社會需形成合力解決老年人語言問題,滿足相應的實際需求。

充分利用語言活動促進個體實現積極老齡。

語言是個體發展、人際交往及社會參與等的重要媒介。家庭和子女可充分利用語言活動幫助老年人建立積極老齡觀,提高自我認同,並促進社會參與。已有研究表明,語言與衰老之間具有重要交互關係,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持續進行母語與外語的學習與互動、閲讀與寫作,可有效改善認知能力,延緩衰老。家庭、社區或機構可通過多種途徑,整合各類資源,引導老年人進行口語交際、朗讀背誦、立體閲讀、書面寫作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活動,幫助維持或改善語言能力的同時,實現個體積極老齡。

重視老年疾病語言標誌物及相關語言干預。

語言是多種老年疾病的早期臨牀標誌物,促進語言溝通也是特殊老年羣體照護中的現實需求。老年人自身和家人要留意生活中各類語言標誌物。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腦卒中、抑鬱症等疾病均有外顯的語言表現。醫療康養機構、社區和社會組織等應重視通過老年人語言表現來進行某些疾病的早期篩查與評估,開展言語治療等非藥物干預,服務特殊老年羣體的語言認知康復,延緩語言能力退化。

另外,隨着病程推進和認知衰退,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老年人會出現言語粗暴、少言緘默等情況,照護者對如何與該老年羣體進行日常溝通、情感交互等存在現實需求,需要相關機構提供幫助,提升與老年人的溝通效率,改善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質量。

滿足老年人社會交際中的各類現實語言需求。

老年人在各類涉老事項與生活場景中均會涉及語言問題,存在實際的語言需求,如健康醫療、養老照護、樂齡教育、社區活動等情景中的社會參與等。在老齡社會中,社會各方的語言信息傳播應當充分考慮老年人語言交際特點,思考社會治理與老年人語言信息資源的公平問題,構建多維度、精細化的適老語言服務與信息溝通形態。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我國老年羣體使用智能技術困難,正遭遇“數字鴻溝”。家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解決問題,如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提升老年人語言信息素養,積極進行智能技術“適老化”改造等。相關舉措將有利於老年羣體保持良好認知能力、提升智慧社會參與度,實現老年友好型社會語言信息體系的構建。

3、發展老年語言學服務老齡社會

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是老齡化社會各方必須思索的重要問題。對老年人語言衰老及障礙的研究,是提供語言訓練、延緩衰老、促進積極老齡的基礎;對老齡社會中老年人語言交際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和完善適合老年人身心特點的信息交流渠道與方式、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前提。

目前,針對服務老年個體的語言需求、解決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國際上已形成專門的學科分支——老年語言學。該學科的主要任務可以用“一體兩翼”概況:“一體”是研究老年人語言衰老與障礙的特徵及機制,“兩翼”分別是研究和解決老齡社會中的各類語言交際問題,以及研發延緩或改善老年人語言能力退化的服務或技術。老齡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對老年人及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研究較為深入、應用領域廣泛,但我國老年語言學發展尚存在三個明顯的“不平衡”:一是老齡社會語言問題的複雜性與老年語言學研究之間的不平衡;二是我國老年人改善語言生活質量的需求與研究成果應用範圍及水平之間的不平衡;三是國外老年語言學發展水平與我國老年語言學現狀之間的不平衡。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發展老年語言學具有獨特優勢。目前,《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已將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要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等要求。這些均與解決老齡社會語言問題、提供語言服務相關。

我國發展老年語言學,要率先攻克在老齡社會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語言學問題,主動服務“腦科學”等重大戰略性科學攻關問題的研究等;持續開展應用性研發,如面向老年人的語言能力量表編制、提取相關老年疾病的語言標誌物、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研發語言障礙的篩查診斷系統等;服務老齡化社會治理,積極開展社區語言認知障礙篩查、科普,參與老年友好型社區信息化建設,開設語言課程或活動以提升老年人語言素養和交際能力、促進積極老齡化。

(作者:黃立鶴,系同濟大學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0 字。

轉載請註明: 老齡社會的語言問題與中國老年語言學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