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有10~20%的嬰兒曾出現過有腸絞痛的現象,通常在6個月前會自動消失。
執筆: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出生的第一年,是所有媽媽公認最耗費精力的一年,寶寶兩三歲以後雖然淘氣,但起碼能和寶媽有個交流的過程,不舒服了也大致能説明白。
而小嬰兒不論是餓了、累了、煩心了,表達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嚎啕大哭,可謂是“寶寶的心事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有經驗的人帶孩子,往往能識別出寶寶的肢體語言當了媽後的小莉再也不復從前精緻的模樣,用她自己的話來説,要不是為了餵奶,真恨不得把吃飯的時間都用在歇息上。儘管這話有些誇張,但小莉確實為了照顧寶寶付出了很多。
小莉的媽媽心疼女兒,看小莉一個人應付不來,就趕來幫忙,小莉媽媽帶孩子的第一天,小莉就覺得輕鬆不少,有經驗的人帶孩子,就是不一樣。
寶寶像往常一樣哭鬧,小莉照常想排查一下是餓了還是便便了。結果媽媽卻徑直把孩子抱起來用手輕輕按揉寶寶小肚子,寶寶果然很快安靜了。小莉直呼神奇,問媽媽是怎麼做到的。
媽媽埋怨小莉:“當媽的人了,還這麼大大咧咧,你看啊,寶寶早都餵飽了還一直這麼鬧,一邊哭一邊蹬腿,多半是肚子不舒服。”你得注意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小莉連連點頭稱是。
嬰兒肢體語言你瞭解多少?看懂的媽媽帶娃更輕鬆不知有沒有寶媽這樣想過,要是寶寶能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那照顧起來該多省力啊!儘管寶寶還不會説話,但是對自己的身體已經有了一些控制能力,對外界刺激也能做出一些反應。
密歇根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瑟琳博士認為,“如果父母一時無法理解孩子想告訴你的話也沒關係,觀察寶寶的行為規律很容易就可以解讀嬰兒的暗示。”
通常孩子想表達需求或是情緒時,往往在行為上也會做出相應動作。爸爸媽媽如果能理解這些獨特的“肢體語言”,在照顧寶寶時可以更快速地找到相應解決方案。
嬰兒四個肢體語言,不會説話也不妨礙表達1. 握拳代表飢餓
新生兒出生時對手部控制能力不斷強化,一個月至兩個月之間手可半張,四個月後可完全張開。
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在飢餓狀態時往往伴隨着緊握雙拳,而雙手放鬆的狀態往往意味着他們已經吃飽了。
2. 抬腿代表腹痛
新生兒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陣發性哭叫,需要考慮是否是因腸絞痛導致的不適引起的。
如果寶寶在哭鬧過程中伴隨頻繁抬腿的動作,在排除飢餓、排便需求後,多半可以確定是由腸絞痛引起。
3. 揮手代表驚嚇
在受到突然的刺激時,嬰兒會表現出驚嚇反應,驚跳反射是嬰兒特有的原始反射之一。
嬰兒一旦受到突然的驚嚇,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大叫一聲,而是立馬哭鬧,同時伴隨着兩個小手用力揮舞,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新生兒視力較弱,視線範圍較小,對聲音也很敏感,媽媽及親人靠近孩子時切記動作輕柔,不要大聲喧譁。
4. 搖頭代表想休息
研究人員發現,相當多的嬰兒也許是在模擬胎兒時期處於羊水中的狀態,在想讓自己快速進入平靜狀態時,會輕輕擺動自己的小腦袋。
這一動作多出現在睡前或稍微有些緊張的時候,如果看到寶寶主動搖頭,媽媽可以給予一定安撫。